沉舟侧畔千帆过,沉舟侧畔千帆过_病树前头万木春哲学道理

自从广州打响第一枪,北京、重庆、石家庄、郑州、成都等疫情严重的城市迅速跟上,虽然还有锦州这样的中小城市仍然在严防死守,但大势已至,谁都改变不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现在已经无需再讨论放开还是清零的问题了,各大城市发布一个又一个政策,说明我们已经回不去了,无论我们是否愿意。

但是仔细观察这些城市的政策,大家会发现一个共性:这些政策都是旨在恢复城市内部的流动性,而城市间的流动性仍然是受限制的。

这个也很好理解,毕竟我们现在的防疫思路仍然是精准防控,而非全面放开。

在这种情况下,防疫政策的最佳调整思路是“小步走,不停步”。

接下来,大家更关注的是:什么时间可以恢复城市间的流动性?什么时间可以恢复正常的人员流动?什么时间可以回到疫情以前的状态、自由自在地出差旅游?

这些节点关系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关系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的复工复产节奏,以及接下来3-6个月的工作安排,准确判断这些节点,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我们先来看一下相关今年2-3月疫情爆发后的演化情况。

为什么要看这个时间段的数据,而不是9月26日香港调整入境政策为“0+3”以后的数据呢?

原因也很简单,从数据上判断,香港在2-3月这波疫情中,已基本实现了“全体免疫”,所以更具参考价值。

沉舟侧畔千帆过,沉舟侧畔千帆过_病树前头万木春哲学道理

香港本轮疫情的演化节奏如下:

  • 本轮疫情自2月初开始蔓延,2 月 25 日当天确诊人数“破万”;
  • 3 月 3 日公布的单日确诊人数达到本轮高点、近 8 万人;
  • 3 月中旬,香港日新增确诊人数开始高位筑顶;
  • 3 月 18 日以来,香港(官方公布)日增新冠确诊人数跌至 2 万人以下;
  • 3 月 26 日,单日新增新冠确诊人数跌至 8,841 人,自 2 月 25日以来首次重回“万人线”之下;

香港总人口约739万,本轮疫情公布的累计确诊达到110.9万人(占总人口的15%,学界估算实际感染人数更高)。

从单日新增确诊加速上行,到单日新增触顶,历时约1个月;单日新增确诊从顶峰回落至“万人线”之下,又耗时近1个月。

香港本轮疫情的数据有较大参考价值,但也不能完全照搬,我们还是有很多不太一样的因素:

首先,病毒的逃逸性和扩散感染性更强,重症率和死亡率更低。

其次,抗疫3年的成功以及一边倒的宣传,让国内群众在短时间内很难接受180°的政策转向。

第三,我们是无限责任政府,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要考虑很多疫情以外的因素。

第四,我们有着世界上最强的基层动员和管控能力,也意味着我们有能力选择放开的速度,而非一边倒的躺平。

基于以上几个因素,我大胆预测一下接下来的演化路线。

首先,在春节前,各地政策会一直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甚至会出现很多互相矛盾的政策。

每个城市面临的情况不一样,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不一样。

有的要优先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有的仍然会选择严防死守,不同城市的选择不同,没有对错,都是基于自身情况选择的最佳方案。

当然,每个城市都会密切关注第一批城市的感染数据情况,尤其是重症率、死亡率,以及医疗资源的挤兑情况等。

参考香港的经验,在管控力度不强的情况下,感染数据达峰需要4-6周,考虑到我们仍然在对疫情进行精准防控,我们的第一批城市“达峰时间”可能会是3月份。

在此期间,随着疫情的发展,以及民众心理和预期的变化,政策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反复,但趋势不会改变。

今年的春节,多数城市可能还是会倡导就地过节,以避免在冬季迎来疫情高峰。

在此之前,城市间的流动性不太可能放开。

其次,春节前后,根据首批城市的经验,多数城市会全面落实精准防控,先恢复城市内的流动性,同时应对准备。

第三,经济活动和流动性的全面恢复和不受限制,预计要等到“五一”前后了,我们大概率能够迎来一个火爆的“五一”。

但是,我们永远都回不到2019年以前了,为期3年的疫情是一次不亚于世界大战级别的事件,对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行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比如戴口罩会变成一部分人永久的习惯,比如“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会深入人心!

学习加分网,学习自己弱项学科给自己考试加分,添加 微信:wcxx1573  备注:学习加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xijiafen.com/1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