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我们的江同志在上海辞世,很多爱古诗的朋友为表悼念缅怀之情,写了不少律诗、绝句。
所以现代人,也有很多爱古诗的,对诗的审美也处于孜孜以求的一个状态。这里只摘取相对妙的2首,供大家鉴赏:
一首是涂礼敦写的七律:
沉痛悼念江泽民同志
九域江川悲不禁,悼君帜降色灰沉。
临危受命狂澜挽,鼎革图存邪魅钦。
理论践行三代表,擎旗凝聚亿民心。
长征接力来人在,堪告忠魂且放吟。
一首是汪喜亮写的七绝:
悼江泽民同志
泣血鹃声动地哀,九州捧酒奠英才。
昆仑永勒功勋绩,曾为天清拨雾开。
无论从诗的律格、诗的意境还是诗的情感,这2首都相对较耐人寻味。
那么,什么样的诗是好诗,什么样的意境叫深远呢?
这得慢慢品赏找感觉了,不过在找到感觉前,我们可以看一些术的层面的东西,让我们不那么犯迷糊。
我们今天先来对比分地析2对咏物诗,看看诗作里面常用的一种借物抒情的妙处在何在,并以此一窥古人是如何“诗以言志”、言不同的志的。同时文后会加部分作律诗的关键规则供大家学习。
首先我们来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VS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首先简单总结诗意:断桥外的梅花,在黄昏风雨中寂寞开放,她独自开放不和群芳争艳,待到花落时自发香味在人间。

诗的基调:寂寞、孤独、凄惨。

再来看老毛的咏梅,诗意:她虽在春天时凋落、飞雪中迎春。百丈冰严寒时候,这梅花还在俊俏开放,虽俏丽异常但丝毫不争艳,只是无私的把报春。山花烂漫时分,她会在花中灿烂地笑。尾句似和首句相悖,但细想会发现这个“笑”其实是一种“永生”。
诗的基调:生机、俊俏、灿烂、乐观。
具体诗的赏析我们不看太细,但:为什么同样是冬日寒雪下开放的梅花,两位诗人却写出完全不同的气调?
结合诗人作诗的背景,我们马上可以找到答案,老毛的咏梅作于建国后1961年,一切充满了生机和希望,而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党已带领全国人民走向新的时代,虽百废待兴,但他们顽强不屈、积极乐观,充满了奋斗的生机和无私,所以此种境遇下的诗人看着梅花也觉得奉献有价、未来可期。
再来看陆游咏梅的背景,生在南宋本就不妙:皇帝都活的如此憋屈更不用说臣子了,而我们的爱国诗人陆游,更是处于这种尖锐矛盾中的弱势一方——主战派,和他对抗的“群芳”是前赴后继的一群群主和派文人集团,实在难以撼动!也就不难理解,当看着同样的俏梅花的时候,为何诗人会满腹牢骚了吧。

好,我们再来看对比更明显的2首咏蝉诗,一首是骆宾王 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意:秋蝉叫、我这个囚犯开始沉思,那黑翼神采奕奕的蝉为什么对着我这个白头发叫个不停啊?它看起来好像也遇见了困难:露很重、打湿了它的翅膀飞起来不容易了、风大它的叫声也逐渐不响了嘛。谁能表白我这一片忠心呢?(西陆为什么表秋天、南冠为什么表囚犯、玄鬓为什么表蝉也很妙,额这个就是功底了…)
基调:难、难,烦。
另一首是初唐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蝉一边饮着清露一边在梧桐树间发出响彻的叫声。是因为秋风吹得它的声音飘很远还这么响吗?哦,不是,是因为蝉身居高处自然发声传得远啊。
基调:居高、舒服、响亮、清爽、容易。

同样是咏蝉,为何表达的情感却如此迥异?
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2位诗人深处的位置、当时的处境不同——一个身居高位春风得意、另一位身陷囹圄举步维艰!这样不同的境遇当然是抒发完全不同的情感,哪怕所见的物、所经的时候完全一样。
由此可见,无论作诗、写文,都为说明某个道理或抒发某种情感,但用同样的意向,看着同样的景/同样的物因为主人翁心中所徘徊的情绪、情感不同,可以写出甚至完全不同的感慨。
从中我们也可以学到一些抒怀的手法,比如你要表达容易,那环境自然是从“清澈、舒爽、流畅”的角度去写景、写物,你要表达困难、烦闷,那对环境的描写可以从“灰暗、低沉、阻塞、困难”等角度去侧重刻画。毕竟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体现的特征和状态也可以不同。

那么今天对抒怀的赏析就到这里,文末再加点律诗要点:
1、律诗一般8句,绝句4句;律诗偶数句押韵,一般压平韵。
2、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见。
3、每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对,而奇数位置的字比如“一三五不论”相对要求没那么严格,可以变通。偶数位置要求相对。
4、颔联颈联工对,要求对仗工整,五律一般首联也对仗较工整,七律没有这个规律。
刚上面分享的《在狱咏蝉》可以对着看。
不过古代的平仄和现代的有些不同,这个要靠长期积累、慢慢感觉。
初步认识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磨刀霍霍的去拿些律诗来看了。
(偷笑

)

学习加分网,学习自己弱项学科给自己考试加分,添加 微信:wcxx1573 备注:学习加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xijiafen.com/1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