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生之所以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心识迷惑的缘故,而这个迷惑的根源,在外是由于外在的客观因素,比如说物质、美色的影响,在内则是由于自己容易被物色所勾引出来的欲望所致,当心中一动时,念头便有了欲望,正所谓念起便是人生,当念头起时人心便会跟着念头而往,这个时候也就生成了遮障理性的根源,这便是心有迷惑的状态。
当一个人站在上帝视角的时候,他能清晰地去看到人生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警惕的祸患、急忙改正的紧迫,但是问题就在于当一个人一旦身处于其中,受各种环境、情感等各种因素左右之后,便丧失了看清自身的意识,又在人之惰性的驱使下过分趋向于人性一贯向往的舒适状态之后,便去贪图享受人间物色,从而忽略了应该具备的警醒态度以及适当加强自我修养的必要,这就是人性的糊涂之处,这也是人生的祸患之处。
所以即便人皆有迷惑之处,但是不能有过分固执之心,很多人容易将固执和执着混淆,认为当自己若是坚持某种信念的时候,就是人生具备信仰的体现,却不知当一个人只是盲目顽固的去坚守错误的方向时,不仅不能够使人生遇见一个好的机缘,也会使自己丧失本可以抓住的机会,甚至因过分偏执给自己的人生招致更多问题。
- 人永远要有一颗谦卑之心,目的就是当自己心中存在迷惑的时候,也能够恰当地听取旁人的建议。
这个道理不管是对于平常百姓还是身居高位的管理者,都是极其重要的人生智慧,只有听得进旁人的劝言时,才不会让自己因为过度偏执而在歧途越行越远,由此也会因为自己的善于接纳,而遇见更好的机缘。
- 《素书》之中有一句话叫做: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亲近并听信馋臣、疏远并残害忠臣的君主,必定会招致国家的灭亡;亲近女色、疏远贤人,必定是个糊涂的君王。
二、
春秋时代的秦穆公因为听信了杞子的意见,就派孟明等三位大将率领军队远道偷袭郑国,出师之后,大臣蹇叔竭力劝阻,但是秦穆公利令智昏,并没有听从蹇叔的劝阻,最后的结局自然是遭到惨败。
当这件事情结束之后,秦穆公非常自责自悔,并且在沉痛的状态中总结自己的失败教训,这个时候秦穆公便借用了古人的一句话虔诚悔过,叫做:“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总要听取别人的劝告,才能够获得快乐和幸福,责备别人是没有什么困难的,如果受别人责备而能够像流水那样顺从,这就困难了。
秦穆公借用古人这番话所表述的道理,就是人总是容易看出他人的问题,却很难在受到别人责备劝诫的时候,还能坦然自若的接纳他人意见并改正自己,如果能够像流水一样自然而然的接受这些,这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这番话所讲述的就是人性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人总是受自身意识蒙蔽而作出愚昧荒唐的言行举动,如果人生幸运得遇旁人提醒,再加上自身有极强的警醒意识,那么很快就能从错误意识中走出来,但是世间固执者多是,因为没有人会怀疑自己所相信的去会存在什么问题,所以总是难以像流水一般的自然坦然接纳别人对自己所提出的意见,久而久之就会长久的陷入在这种意识蒙蔽之中。
所以秦穆公在总结经验教训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叫: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意思就是说:国家的危难,是因为君主用人不当;国家的安宁,则是因为君主用人得当。
当一个人用人失当的时候,他的身边充斥的都是小人,小人与君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只会一味奉承讨好,以谄媚之术保全自身利益,而后者才能够站在天下大义的立场行事谏言,虽然时常有逆耳之言,但正所谓忠言逆耳,忠良之人在忤逆上司的同时,纠正的也是在上位者的偏执,所点化的也是在上位者内心受蒙蔽的那一处意识与念想。
若真如圣贤之人一般,能够做到清心明志,修身正德,那么自己能够在念头生成之时就有所觉知并及时遏制,从而避免自己的人生产生问题,如有德行不足,能得以受他人指点及时改正,这也不枉为人生一大幸事,但对于多数人来说,最糟糕的地方恰恰就在于,“心无明处,他人指正亦不能返回歧途,这才是人生遇见问题的开始之处。
人皆不能自知,更不知万事皆有因果,正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圣贤之人能够在念头起始处,也就是问题生成的根源意识到问题产生的理由,而众生只是在遇到问题之后徒自的抱怨命运不堪,甚至在人生祸患出现之后,还只是愚昧的临时抱佛脚,企图通过旁门左道的方式来拯救自己愚昧的罪过,这便是人性之中最大的遗憾。
学习加分网,学习自己弱项学科给自己考试加分,添加 微信:wcxx1573 备注:学习加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xijiafen.com/1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