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云、曾秀英选编《节日节气诗》正文
雨水七绝080—087首
五、雨水(正月下半月)
雨水简介:斗指寅,即东北方向,太阳黄经为330度。在黄河流域,此时春风吹遍,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通常不再下雪而是下雨,故名为雨水。(见季著33页)
公历每年2月19日前后为雨水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百度·百科·雨水)
正月又称柳月、端月、嘉月、陬月、孟陬、孟春、寅月等(关于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可参见谢本梓编写的《中学生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物候上以柳树发芽为明显特征,故诗中常常写到柳树。雨水节气,一候菜花开,二候杏花开,三候李花开。百花逐渐开放,春意已经渐浓了。
顺便说明一下,明朝首都北京人士每年正月十九有过“燕九节”的习俗,大致内容仿佛过元宵节,无非是看灯火、饮腊酒、尝新韭、唱《梅花落》等等节目。根据明朝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记载,正月十九日,是元代道教著名人物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道号长春真人的丘处机生日(或其得道之日),燕京人致浆丘处机祠(长春观,即今白云观),“游冶纷沓,走马蒲博,谓之燕九节”。(明朝)吴宽《燕九日诗》:“京师胜日称燕九,少年尽向城西走。”(明朝)莫止《正月十九日漫述》:“节名燕九尚留灯,故事元从阙下增。时态尽随前夜月,余光犹照几家棚。腊醅熟久樽初剖,园韭香新馔可登。细雨落梅清咏彻,高情应念昔人曾。”(明诗三百首107页)可见其热闹之一斑。但是,燕九节仅仅是一个地方性节日,所以本书不将其列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来看待,不予以收录、单列。

080、送元二使安西
(盛唐)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处】唐三全译469页。小学生28页。唐典195页。作品选中一册43页。绝句三百首17页。历代绝句150页。王维诗选126页,第一句作“渭城朝雨裛轻尘”。
【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见唐典1401页,小传中一册104页,唐诗选103页。
【简析】此诗又名《渭城曲》、《阳关三叠》。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之情。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流行最广、传唱最久的歌曲。至于元二是谁,已无从知晓;安西何地,也不再重要。

客舍青青柳色新
081、江南春
(晚唐)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出处】节气41页。小学生94页。唐典1070页。风景诗99页。四季风光76页。绝句三百首102页。历代风景诗117页。历代绝句670页。李元洛唐三122页。
【作者】杜牧,见004首《岁旦朝回口号》简介。
【简析】此诗千百年来素负盛誉。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春季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历史感慨,令人回味无穷。红绿相映,山水相衬,晴雨相连,古今相关,意境深邃凄迷。千里莺啼,是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写法,不得坐实,也无须分辨。

多少楼台烟雨中
082、春日
(南宋)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处】千家诗2页。小学生136页。宋典1116页。代汉林编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修订版,下文简称律诗)359页。风景诗127页。历代风景诗114页。
【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后徙居建阳(今属福建)考亭。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淳熙时,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光宗时,历知漳州、秘阁修撰等。宁宗初,为焕章阁待制。卒谥文。论学主居敬穷理,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贡献。诗歌以哲理小诗最为有名。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见宋典1479页,小传中二册733页。
【简析】此诗重在说理而不堕理障,富于情趣,意象鲜明,写得相当出色,广为传颂。表面上写游春踏青,其实彼时泗水一带早被金人占领,朱熹一生从未去过。实际上,此诗讲的是理学。诗人用泗水暗喻孔子的学说,用寻芳暗喻探求圣人之道,体现朱熹关于“仁是性之体,仁的外现就是生意,万物的生意最可观,触处皆有生意,正如万紫千红,触处皆春”的哲理。意思是终于找到了圣人学说的真谛。后人多不解此意。清人王相注《千家诗》就认为是游春踏青之作,理解明显偏于肤浅。

万紫千红总是春
083、早春
(中唐)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出处】节气41页。千家诗8页。唐典808页。王峰、马奔腾注释《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修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北京第1版,下文简称初中生)87页。四季风光32页。绝句三百首69页。历代风景诗31页。历代绝句455页。最美的节气诗词(春)25页、42页。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文集》。见唐典1405页,小传中一册275页。
【简析】原题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此诗写早春景色,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享受,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全诗最佳之句。韩愈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以写奇崛险怪的诗著称,但此诗却写得语言清新、自然、流畅,体现着韩愈诗歌特色的另一个侧面。

绝胜烟柳满皇都
084、城东早春
(中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出处】千家诗5页。唐典738页。律诗153页。历代绝句428页。
【作者】杨巨源(755—?),字景山,河中(治今山西永济)人。贞元进士。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除国子司业。集五卷。《全唐诗》存其诗一卷。见唐典1404页。小传不载。
【简析】此诗约作于诗人在京城长安任职期间,体现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之情。同时暗含哲理:诗人必须感觉敏锐,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意境,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陈词滥调。对学习写作者颇有启发、借鉴作用。

绿柳才黄半未匀
085、春宵
(北宋)苏 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馆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出处】千家诗4页。宋典不载。苏轼诗选页。
【作者】苏轼,见027首《上元侍宴》简介。
【简析】好诗!但奇怪的是他书不见收录。此诗表面上写春宵人们弹琴唱歌,尽情嬉戏,直至深夜,实际上立意却在于称颂春天,诗意不俗反雅,构思独特,体现了诗人不同寻常的文学造诣和超凡脱俗的生命感悟。三四句音韵和谐,对偶工整,意境优美,颇见功力。但此诗最有名的也许是第一句,几乎成了民间俗语。据说清朝大学者朱筠举办家宴,有客人出“太极两仪生四象”的上联,要求来客对出下联。有客人对出“春宵一刻值千金”,极为工整,传为美谈。又传说是某道士娶妻所作。又传说为清朝戴震和纪晓岚所作。由此可间接窥见此诗魅力。

花有清香月有阴
086、听雨
(元朝)虞 集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暮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出处】元诗选注245页。
【作者】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又自号邵庵。祖籍仁寿(今属于四川),后迁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元成宗时任国子助教。仁宗时任集贤修撰。泰定帝时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时任奎章阁侍书学士,与赵世延等编纂《经世大典》,凡八百帙。卒谥文靖。他是理学家吴澄的学生,所作散文以儒家思想为根底,倡导理学。虞集是仁宗时京都最负盛名的诗人,与杨载、范椁、揭傒斯并称“延佑四大家”(也叫“元诗四大家”),为当时文坛领袖。清姚鼐评论说:“歌行以才气纵横为奇。六一(欧阳修)、道园(虞集),皆短于才气,而两公各具风韵,使人爱不释手。六一有精湛之思,道园具闲逸之致。”但内容多属应酬题咏之作,少数作品有一定现实意义,表现了较强的民族意识。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学类稿》等。见清典1840页,小传下一册118页,金元诗选216页,元诗选注239页。
【简析】此诗写由春雨勾起了乡思之情、故国之思,篇幅虽短,却转折有致,真实可爱。

忽听春雨忆江南
087、春雨
(盛唐)窦 群
昨日偷闲看花了,今朝多雨奈人何。
人间尽似逢花雨,莫爱芳菲湿绮罗。
【出处】精华105页。唐典不载。
【作者】窦群(生卒年不详),字丹列,京兆(今陕西西安)人。韦夏卿荐为左拾遗。出为唐州刺史。武元衡、李吉甫共引之,召拜吏部郎中。元衡辅政,复荐为中丞。后贬开州刺史,召还卒。今传《窦氏联珠集》,存诗二十首。见精华105页。小传不载。
【简析】此乃不因人废诗之一例。有如下文(北宋)蔡确《夏日登车盖亭》之例。此诗因花雨而悟出贪图富贵之非,三四句命意甚奇,比喻甚佳。世间“爱芳菲”而“湿绮罗”者多矣。然考窦群平生,亦非不湿绮罗者。其由李吉甫进而告吉甫阴事,使其几遭不测,令人不齿。言行不一,可惜了!

莫爱芳菲湿绮罗
陈锦云、曾秀英编辑、整理,2023年1月12日于瓷都德化

学习加分网,学习自己弱项学科给自己考试加分,添加 微信:wcxx1573 备注:学习加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xijiafen.com/1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