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瞿长海
校对 | Sakura286
张固的《幽闲鼓吹》中记载了个小故事,说唐代韩愈任国子博士分司时,李贺带着自己的诗集登门拜访。当时韩愈困极欲睡,衣带已解,不得已,勉强翻开诗集,虚以应付。然而第一首诗刚读了两句,韩愈便精神大振,立刻又将腰带系好,命令下人马上将李贺请进来。能让一代学宗睡意全无,这卷首诗该有多震撼人心?上苍垂青,历经千年风雨后它依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让后世人一睹风采。它是一首边塞诗,名字叫《雁门太守行》。

边塞诗,一般写边疆地区的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算是有唐一代独特的诗歌题材。在唐以前,边塞诗不过流传两百余首;而全唐诗中收录边塞诗近两千。何朝无边疆?何代不征战?为何不早不晚,单单在唐代达到历史最高峰?一来唐代本身就是诗歌的国度,有良好的创作氛围、巨大的诗人基数,各种题材的优秀诗歌都大半诞生于唐;二来唐代边防强大、战争频繁,大批意图借入幕制度建功立业的诗人投身军旅,积累了宝贵的艺术经验。可以说,唐代的边塞诗之兴盛,是诗人和时代相互造就的结果。
边塞诗,是王之涣、王昌龄、岑参、高适等人的天下,不是李贺的主战场。但李贺凭借其天才的艺术风格,无论写什么题材,都有孤篇名作传世。《雁门太守行》一经问世,便成了边塞诗中不可磨灭的丰碑,带着鲜明的李贺烙印。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的烙印”,指的是什么?是其“哀艳荒怪、险峭奇诡”的艺术风格。其开篇造句,便是大片泼墨,不著一鳞一甲,而是以鸟瞰视角,为战场定下一个基调。“黑云压城城欲摧”,云本身是无质量的水汽,何以压垮城楼?因为云层低且厚,自上而下,威势自起,便衬得那一座孤城独木难支。这既是在暗示敌人实力雄厚,也是在写战场形势之压抑危急。
那么我军将士是以何等姿态面对?“甲光向日金鳞开”。城墙上,将士的甲胄映着日光,如同片片金鳞。云再厚重,毕竟是软绵绵的,而甲胄是硬邦邦的,且带着尖锐的棱角;天是一片广漠的黑,而将士的鳞甲是小而尖锐的亮。两层对比之下,将士昂扬的姿态和必胜的斗志便跃然纸上。
王安石曾质疑:黑云压城,应当昏天黑地,何来日光,何来“金鳞”?这便见仁见智了。有人说“黑云压城”是黎明前的黑暗,“甲光向日”是红日东升那一瞬间的光明;敌人连夜围困想挫败我军锐气,却在太阳升起的一瞬间被我军整肃的军容震撼。这样理解也无不可。
笔者认为,李贺写诗从来虚实结合,会其意即可,不该深究字句。若深究起来,敌人数目再多,毕竟是守城官军在高处、敌军在低处,哪里来的“黑云压城”?唐代甲胄多为铁和皮革,即便被日光映照,也难以反射出“金鳞开”的质感。倒不如说这两句半是虚写,重点在呈现战场上的“气”。威压慑人、铺天盖地如乌云,是来犯敌军的气;映日初升、金鳞翕张,是守城官军的气。二气相搏,呈现为矛盾的天象,而太阳必将驱散乌云、光明必将刺破黑暗,便隐含了官军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决心。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进一步渲染战场的氛围。秋,历来主兵象、刑杀,古代国军每每选择秋季征伐,除了草黄粮丰以外,也是借其肃杀之气。而今,凛冽的秋气里,城头画角呜呜作响,杀气满天。而边塞独特的地貌里,泥土呈现出胭脂一般的色泽,则显得又哀艳、又奇诡,一夜的严寒后呈现出的片片紫色正是敌军和将士冻结的鲜血。沙场点兵、城头画角,本是至阳至刚的意象,却被大片的胭脂色和黑紫色淹没,反而呈现出一种冷峻哀艳的意境,颇具李贺的风格。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又是虚实结合。易水是当年荆轲作别太子丹的地方,壮士一去不返,“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这里暗示出击的将士壮烈牺牲。红旗为何半卷?可能是因为严寒,红旗冻结,无法迎风招展;也可能是这是一场突袭任务,“红旗半卷出辕门”,掩人耳目。无论如何,这场拼杀是如此严酷压抑,连鼓声都沉重难鸣,更何况是人的惨叫、马的哀嘶。出征的将士多半遂了为国捐躯之心愿,没能返回。

到这里,诗歌已接近尾声了。我们从开篇一路看来,将士势危城孤、兵甲不休,面对哀角横秋、夕阳塞紫,满目悲凉,仍冒死突袭,有进无退,直到士气已竭、鼓声不扬。他们是为了什么?结尾处,李贺点题了:“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古传是燕昭王筑高台,上置黄金,以此招贤纳士。原来是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因此玉龙剑在,死不负国。所谓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这是古代文人最大的遗憾;而国士待之,国士报之,这是古代文人最大的浪漫。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其实是一个最传统的沙场捐躯的故事,只是他铺陈渲染的墨、奇诡哀艳的笔,让黑色的云、金色的甲、胭脂色的泥土和黑紫色的血迹,一直涌入读者内心最深处,和大漠孤烟一起,和龙城飞将一起,成为了边塞诗历久弥新的文化记忆。
学习加分网,学习自己弱项学科给自己考试加分,添加 微信:wcxx1573 备注:学习加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xijiafen.com/1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