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益州画像记(苏洵)
苏洵的《心术》里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肯定有张方平的影响。从这位乐全居士当益州刺史的作为看,说他举重若轻,临危沉着,不如说他运气好,点儿高心大,多少带点儿文人的偏执。
造反的真来了咋整?
侬智高是壮族人,为北宋中期广源州少数民族首领,傥犹知州侬全福(又叫“侬存福”)之子。庆历元年(1041年),他不堪忍受交趾国的欺压盘剥,率众归附宋朝却得不到收纳,索性自建“南天国”,号“仁惠皇帝”。
当初侬智高的父亲侬全福归顺大宋,被授傥犹知府,但“转运使章戚罢遣之,不受其地。存福乃与其子智高东掠笼州(今广西扶绥新宁镇),有之。”这不是熊人吗?随后父子造反,于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反宋,五月破邕州(拥音,广西南宁古称),改国号“大南国”,数败宋征剿之兵,次年一月,昆仑山之战,名将狄青败之,侬智高流亡大理,至和二年四月去世,年仅31岁。

至和元年是1054年,彼时侬智高已经逃到大理不可能兴师攻打川蜀,估计皇帝和张方平都知道这回事,心里有底,皇帝说:“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表示他想利用这次不用打就胜的战争做点儿别的;张方平则更牛逼,表示“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意思是你们不用管,安心回家睡大觉,出了事我兜着!
北宋中期武力孱弱,兵将数量不少,但一触即溃,和拿着刀枪的农民一个水平。也只有这种不用打的仗能闹个险胜,这活儿好干,预热造势一下,顺便还能提升一下个人形象。
面对根本不存在的敌人,谁不会指挥若定呀!

倒是张方平宽政爱民,油然进退的工作作风值得提倡,比那个闯祸精转运使章戚好得多。
张方平幼年家贫,脑瓜儿好使,借书看一遍就通,他当官做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活到84岁,苏洵和儿子苏轼都极其推崇他。
老百姓要求不高,当官儿的让我顺顺当当儿地过苦日子就行,壮族人侬智高没打过来就好,具体怎么回事不想知道,那个大南国皇帝要是真来了,肯定没好日子过,一看他那个姓就不好惹!
至于在成都西北万福寺(净众寺)留一张张公方平的画像,大伙儿集资卖一担粮食就解决了,不耽误过年打麻将!

学习加分网,学习自己弱项学科给自己考试加分,添加 微信:wcxx1573 备注:学习加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xijiafen.com/1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