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春深锁二乔,绿色,赤壁铜雀春深锁二乔上一句

赤壁》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作品,写的是东汉末年赤壁之战周瑜破曹兵的故事。杜牧生于公元八0三年,大约卒于公元八五二年,是晚唐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为了和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区别,人们习惯上把他称作“小杜”。杜牧擅长写作长篇歌行,尤其擅长写作七言绝句。更能在这种极为短小的诗歌形式中容纳丰富的内容,并且在艺术上有它的独特性,成就很高。他的绝句,语言精粹凝练,情致委婉深厚,摇曳多姿。在风格上,则清新俊爽,不同于盛唐诸作的浑厚凝重。这是由于杜牧绝句并不是一味地在概括与含蓄上下功夫,他更着意追求新颖和细腻,表现特有的韵味和才情,可以说是独辟蹊径,别开生面。

杜牧的七言绝句,题材多种多样,咏史绝句最有特色。往往能抓住历史事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加以具体的描绘和渲染,给读者以鲜明的、深刻的感受,并由此引起广泛的联想。从而展现出较为完整的历史面貌。至于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则多采取暗示的手法,往往只是点到并不说破,引导读者,启发读者去思索回味。

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是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战役。是孙、刘联军取得了胜利,遏止了曹军南下,从而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大势,此后大约八十年间,便是“三国”时代。围绕这次战役,可以用作诗歌题材的事件、人物太多了,而杜牧的这首七言绝句下笔新颖,手法別致。当年赤壁鏖战,“一时多少英雄豪杰”,年少英俊的周瑜更是英雄豪杰中的佼佼者。从周瑜下笔,从一般人意想不到的角度,抓住了一个具体的细节,做成了一篇小小的翻案文章,说周瑜不过是偶然“险胜”而已。笔调很轻松,很生动,而且还隐含着幽默。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开笔很具体,是从一件历史遗物写起。折断了的戟,沉埋在江边的沙滩里,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这一截残存的兵器却还不曾销蚀,这是赤壁古战场的遗迹,也是历史的见证。第二句的“自”字是“亲自”的意思;“将”是“持取”、“拿起”的意思。作者把断戟拿起来加以打磨,洗刷,认出了它是前朝的遗物,是当年赤壁之战的时候被人使用过的一件兵器。写诗是可实可虚的。这一截沉埋在江边沙滩里的断戟,可能实有其物,也可能是出自诗人的设想。诗人借一件历史遗物来点出当年的赤壁之战,这却是一种具体化、形象化的艺术手法。前两句是点题,但并非平埔直叙,细读起来,耐人寻味,包含着一种历史兴亡的感摡。苏东坡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概,只不过他们的表现不同罢了。折戟沉沙说明赤壁之战的惨烈程度,也勾勒了曹操损兵折将、仓皇逃窜的狼狈情况。但是这场决定了三足鼎立之势的重大战役,遗留到今天的又是什么呢?只不过是一支在江边的沙滩里沉埋了很多年的断戟而已。当年赤壁鏖战,失败的一方已是“折戟沉沙”,胜利一方又怎样呢?诗人抓住了交战时的一个自然因素——东风,说周瑜不过是侥幸成功,偶然取胜,于是做出了翻案的文章。第三句是假设,第四句是推论。“不与”在这里是“假如不给”的意思,“便”是方便、便利的意思,三四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使他的“火烧战船”的作战方案得以实现的话,那么历史的局面就要彻底改观,胜利的将是曹操。东吴的美女大小二乔就会被曹操弄到铜雀台去了。

杜牧的这首咏史绝句,设想新奇,耐人寻味,具有幽默感,都表现在后两句中。

当然,杜牧的这首绝句,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不见得完全正确,但确能打开读者的思路,启发人们对熟知的历史事件作多方面的考察。

学习加分网,学习自己弱项学科给自己考试加分,添加 微信:wcxx1573  备注:学习加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xijiafen.com/2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