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这件事,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争议的观点——就是否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来提升所谓的智力或者能力而改变命运。受教育这件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论中外也都不是普通人能够享有的权利,那么千年之前的这位老父亲是怎么看“教子”这件事的呢?
《教子》开篇道出了教育的真相看起来残酷又现实。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笔者读到此处,简直要跳起来,作为一个从业十年的教育工作者,经历过太多的不同类型的学生,对此也颇有感受。然而现实中困难的是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上智”是“下愚”还是“中庸”。按按统计上正态分布的原理,“上智”和“下愚”应该都是少数,故而推断大部分都是“中庸”之人,这么来看也是有了“鸡娃”的理论基础,毕竟“不教不知”啊。
那么从胎儿开始就要重视了,古之君王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局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我们常常觉得自己胎教很高级,其实在1500年前的古人就已经认识并开始实践胎教之法了,简单来说五感之处都要处处节制,以免影响胎儿。
问题是圣王之家并非条件人人都有,而我等庶人呢“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这一段就是说,我们普通人如果已经错过了胎教,那么至少在孩子能懂得看人脸色开始,便开始教诲,那种程度的教诲算是比较好呢?——大人让他做才做,不允许做他就要停止。坦白讲就这一句,当今的我们有几个大人能做到,往往让做的偏不做,不让做的偏要做。
那么怎么培养一个内心有爱的孝顺的孩子呢?
答案就是“父母威严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而“溺爱”这件事也并非现代才有。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之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这段描述是在千年之前,但仍是当今社会之普遍现象,有爱无教,就是无教导无原则的溺爱,对孩子的饮食言行,不加约束为所欲为。该告诫的时候反而夸奖,该斥责的时候反而和颜悦色,孩子长大后就觉得这么做都是对的。等到发现不对了,再想去管教,骄慢习惯已经养成,就算打死他也树立不了父母的威信,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怨恨会日益增加,长大后,终会成为道德败坏的人。
那么我们不仅要问,那些不对孩子严加管教的父母是故意的吗?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赏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四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那些没有好好教导子女的父母并非想害了孩子,而是不忍看到孩子受到责骂而沮丧,不忍孩子受到鞭打而受皮肉之苦。但这就像是人生病了,不用汤药针灸又如何能治好呢?那些勤于督训孩子的父母,难道是愿意虐待自己的骨肉吗,实则不得已而为之啊。
最后一句“诚不得已也”说出了教育的要遵守内在的规律而不是人主观的感受,大爱背后是对孩子长期的责任感。
《教子》的后半段告诉父母与孩子该如何相处,即所谓父子人伦之道。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念箧枕,此不简之教也。”
父子之间相处不可以太过亲密,父子之爱也不可以简慢不拘礼节。不拘礼节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过分亲昵就会生出放肆之心。古人父亲与儿子不在同一个屋子居住,这是不至于过分亲昵的做法,晚辈帮助长辈按摩抓痒,长辈起床后晚辈为他们整理床被枕头,这就是讲究礼节。
显然,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亲子关系之道,而现在几乎和孩子做朋友,已经成为了80、90后一代的育儿思维,有多少妈妈把女儿当小姐妹小公主,把儿子当小帅哥小王子一样在相处,建立所谓的统一和联盟。所以孩子长大后,常常不会爸妈当回事,也不会把老师当回事,这种案例比比皆是。
“盖君子不亲教其子也。”为何如此呢? “《诗》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可通言,故不亲授耳。”原来是很多的场景和话题并不适合亲子之间来交流,比如很多人间的阴暗面—嫉妒、讽刺、背叛、作乱、阴谋、中伤、离间。
现在很多家长根本不给孩子教育这些人性的阴暗面,而古人认为这些并非不能教,而是不合适父母来教,所以找个好老师替父母说出来这些东西,这才是重要的事。而我们现在基本没有这个意识了,很多孩子都是在父母编制的通话故事里,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就想不开了,或惊慌或恐惧或忿怒,实则少了一环对人性认知阴暗面的教育。
在现在提倡二胎的背景下,父母该如何处理多个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是很多家庭要面临的现实问题。面对两个以上的孩子我们真的可以一碗水端平吗?来看看古人的回答。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君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从古到今,很少有父母能把孩子一视同仁,从而产生了很多问题,聪明伶俐的孩子自然值得喜爱,但愚钝鲁莽的孩子也应该怜爱他才是。那些被偏爱的孩子,本意是想厚待他,但却因此会害了他。现实当中,被偏爱大的孩子在成年后几乎总是那个不成器的存在。所以,对孩子莫要偏爱,要兼爱,这是最重要的。
最后一段,作者用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谁的工具而是为了成为自己,而我们现在充满了工具式的教育理念。
“齐朝有一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大意为,如果教育孩子的目的是凭借一些才艺去取媚于人,即使能够官至宰相,我也不希望你们这样做,不得不说,颜之推的价值观是很正的,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谁的娱乐品,而是成为更好的自我的一种追求。
学习加分网,学习自己弱项学科给自己考试加分,添加 微信:wcxx1573 备注:学习加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xijiafen.com/2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