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草堂的面积很大,它是我来到成都最主要的目的。同行的哥们儿问我:杜甫在他生活的时代出名么?想了想,还是沿用了之前发文《杜工部蜀中离席》的说法。杜甫写诗是好过李白的,准确来说,杜甫相对于李白是更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人生轨迹更有迹可循,他一生追求作诗的造诣。战乱使他的诗名无关痛痒,成都曾是他的避风港,然而四川的山水又将他困住,当战火蔓延而至时,他不得不颠沛流离,最终病死在漂泊途中,没能在生前享受到应有的名誉。元稹曾对着杜甫的棺椁,说他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相比杜甫的苦心孤诣,元稹的运气就好许多,这是后话。杜甫死后很快得到认可,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
草堂的建筑都是后来修的,奇山异世、古木盆景有许多,杜甫生前一定想象不到,一生饥肠辘辘、居无定所的他,死后会在几万一平米的成都市区拥有如此大的庭院、“豪宅”。庭园的修建、围墙的构造还有山水是按照后人的喜好设立的,无数的碑文、书刻表露的是后人对他的仰慕。杜甫真正居住的地方,如今只剩一片坑坑洼洼的遗迹,被围在草堂北面的展馆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的茅草房不知在哪里,而现在的“茅屋景区”除了一座茅草亭中还立着雍正年间“果亲王”手书的“少陵草堂”,其他几间已经成了商店。草堂之行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杜甫,只能见到他死后的尊荣,而这种尊荣,又带着一丝儒教的政治暗影,多少让我有些失望。
在杜甫草堂走了一天,想寻找一些杜甫在这里活动的遗迹,或者在一些碑刻的诗文里找到杜甫在草堂的故事,但走来走去觉得偌大的草堂似乎和杜甫无关。杜诗中的情怀、杜诗里的历史、杜甫与草堂细枝末节的故事在此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只有干巴巴的几句名句印在“草堂遗迹”的展馆里。

杜甫关于草堂的诗
“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三年(759年),杜甫避难来到成都,在百花潭北、万里桥边建设一座草堂,经过三个月,第二年春,草堂建成。他曾写诗记录。
堂成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此时杜甫的心情还是很好的。终于离开了战祸,在成都有了安定的居所。虽然路途所见所闻都是悲剧,杜甫的志向还没有衰退。所以他不自比杨雄,筑草庐以避世,杜甫将草堂只当做临时安身之所,他还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卜居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草堂的生活是战乱年代里难得的平静时光,杜甫也在此写了一些表述内心闲情逸致的诗。这首《卜居》讲的就是他在浣花溪畔草堂的悠闲时光。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草堂待客的场景。生活虽然拮据,但也能见到生活的乐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草堂的生活有悠闲的时光,也有艰苦。这是关于杜甫草堂最出名的诗,也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在寒冷的秋风中,草堂茅屋顶的茅草被风卷走,南村的一群小孩欺负杜甫体弱,公然抱茅入竹去,接着就是一场冷雨,没有茅草的房屋下,一家人淋雨受冻。叙述的事很小,很详细,但杜甫的经历着些时想到的是希望不要有人再受他所经受的苦,哪怕这些苦都由自己吃。
草堂
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焉知肘腋祸,自及枭獍徒。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
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不忍竟舍此,复来薙榛芜。入门四松在,步屟万竹疏。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

宝应元年(762年)七月,剑南四川兵马使徐知道反叛,八月伏诛。杜甫携家眷避乱往前往杆州。广德二年春(764),成都的兵禍乃止,杜甫复还成都草堂。这首诗是他记录兵变过程,回归草堂所见所闻,能看出杜甫对于重归草堂的喜切。字里行间依然透着希望。
去蜀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这首诗是杜甫离开成都前所作。永泰元年(765年)杜甫决定离开成都,这次的离开,从诗句里看,更像是自我放逐,并没有确切的目的。最后两句说出了杜甫对政治的绝望,已然放弃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很有一些讽刺意味。6年的时间,1年避战乱在梓州,5年在成都,这是他成都草堂岁月的总结。
选用几首诗把草堂的时光串联起来。但是实际上杜甫在此写下的诗内容非常丰富,可惜这次旅行不能见到草堂的原貌,周围的景观也完全不同。
更多解诗好文章,请见公号【玉台新说】
学习加分网,学习自己弱项学科给自己考试加分,添加 微信:wcxx1573 备注:学习加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xijiafen.com/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