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著名的一首悼亡词,词中流露出他对亡妻王弗深深的怀念之情。王弗27岁因病去世,十年后的一天,苏轼梦见了妻子,醒来后心情久久无法平复,便写下了这首伤感的小词。

这首词令读者感受到苏轼与王弗的恩爱与思念。据说苏轼与王弗是初恋,王弗十六岁时,嫁给了十九岁的苏轼,婚后夫妻鸾凤和鸣,伉俪情深。王弗聪明贤惠,是苏轼的贤内助。
关于他们的结合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苏轼年轻时在四川青神县一座书院读书,书院中有一绿潭,潭水清澈见底。有一天,师生们在院中游玩,苏轼站在潭边说:“这么好的水怎么没有鱼呢?”于是,他连击三下掌,只见一群鱼从岩穴中游出。苏轼大喜过望,对老师王方说:“如此美景应当有个好名字。”王方连连点头,于是,苏轼脱口而出——“唤鱼池”,与王方的女儿王弗取的名字完全一致,众人都说他们连取名字都相同,真是天生一对。王方见苏轼是个品学兼优的人才,便把女儿嫁给了他。

其实这个故事是后人被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感动而杜撰出来的,苏轼对于父亲苏洵给他安排的这桩婚事,他一开始是不愿意的,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他是一名不婚主义者,他从小就崇尚道教,想进山修道,然而父母之命不能违抗,只好答应这桩婚事。
实际上,这只不过是苏轼不想成婚的借口,他的侄婿王子家曾说过一个关于苏轼的绯闻:苏轼少年时认识了一个女孩儿,女孩儿家境富裕,想法前卫,她想跟苏轼私奔,但被苏轼拒绝了,苏轼说他考取功名后会明媒正娶她。然而,等到苏轼进士及第,父亲苏洵已为他订下了婚约,女方便是王弗。苏轼不敢违抗父命,但对邻家少女心存愧疚。多年后,他听说女孩儿一生未婚,郁郁而终。

虽然苏轼错过了与这名女孩儿的姻缘,但他与王弗结婚后,两人感情非常好。相传在大婚之夜,苏轼还写了一首词:
“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倒,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
年少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
洞房花烛夜,苏轼看到肤若凝脂、歌声婉转、貌美如花的妻子,心潮澎湃,两人相拥而眠,缱绻缠绵,这首词的上阙作者极力夸赞妻子貌美声优,下阙则描写春宵一刻值千金,作者新婚之夜幸福欢娱的心情。这首词新颖独特,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名篇佳作。

婚后第三年,苏轼在欧阳修的提携下名声大震。他的作品一问世,就会在京师广为传播。妻子王弗也是个才女,除了在家照顾公婆、做做家务以外,她还会在苏轼背书卡壳时提醒他,在他有疑问的时候指导他。
王弗从来不干涉苏轼的事情,为了防止丈夫说错话办错事,他会在苏轼与人谈话时,悄悄地躲在屏风后面听。王弗聪慧理性,等客人走后,她会与苏轼对谈话内容细细分析,帮助丈夫判断谁是好人,可以深交,谁是小人,需要远离。
1065年,年仅27岁的王弗撒手人寰,相濡以沫11年的妻子突然离世,令苏轼悲痛欲绝。

三年后,苏轼被召回开封,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苏轼是支持变法的,但他又认为变法太激进了,容易引起党争,对百姓也未必有利。苏轼对变法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但他也阻止不了变法,由于遭到变法派的嫉恨和陷害,苏轼被迫请辞调离中央,去地方上任职。后来,他又遭人诬陷,被捕入狱,获释后苏轼对仕途心灰意冷,对人生也彻底顿悟。
1075年,在一个孤独、寂寞、寒冷的夜里,苏轼梦到了王弗,梦里的她依然温柔贤惠,聪慧豁达,苏轼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悼亡词。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未必不会幸福。苏轼与王弗的爱情,就是先婚姻后恋爱,婚姻中朝朝暮暮的陪伴、年年岁岁的相守,最终演变成生死相依的爱情。
学习加分网,学习自己弱项学科给自己考试加分,添加 微信:wcxx1573 备注:学习加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xijiafen.com/3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