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徐霞客来说,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十日有着特殊意义。这一天,他由赣入湘,抵达湖广省茶陵州茶陵乡第二十五都塘舍——今湖南省茶陵县秩堂镇晓塘村塘下组,由此开启楚地之游。有兴趣的朋友也许要问:徐霞客楚地之游造访的第一个名胜在哪里?答曰:位于今秩堂镇东首村的皇雩仙。
在当天的日记中,徐霞客将皇雩仙写作“黄雩仙”。他解释说“所称黄雩者,谓雩祝之所润济一方甚涯也”,所谓皇雩仙,乃是天旱求雨之时有求必应、普降甘霖、纾解一方旱情的仙人。查阅《说文》,其《雨部》之“雩”字条目解释云:“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雩”是古人为配合求雨而举行的专门祭祀仪式,故而《公羊传?桓公五年》中有“大雩者何,旱祭也”之说,训诂者解释曰“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雨,故谓之‘雩’”。从文献记载来看,天旱求雨至少是西周时期就有的事情。《诗经》之《大雅?云汉》“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之句,描述的正是天旱求雨的祭祀情景。这是遭遇天旱而求雨,在后世遵循的祀典中名之为“大雩”。与之并称的是“常雩”,即在非天旱时期定期举行的祈雨祭祀典礼。在古人意识里,呼风唤雨是神仙所为的事情,这样的神仙即“雩仙”。徐霞客所说的“黄雩仙”并非“雩仙”,而是宋孝宗敕建的祭祀雩仙的道教庙宇。在日记中,他叙述说“坞中一峰自西而来,至此卓立,下有庙宇,即黄雩也”,这一天中午,他“索饭于道士”。
“下冈,水即西流,闻黄雩仙在其南,遂命舆人迂道由皮唐南入皮南”,从《江右游日记》中的这番叙述来看,这一天,徐霞客造访皇雩仙,似乎是临时做出的决定。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皇雩仙右侧的雩泉及其附近的石人峰是古代秩堂人的两个求雨之地。石人峰,徐霞客在《楚游日记》中写作“石牛峰”,其主峰位于皇雩仙之东南方。徐霞客描述说,站在仙宫岭“望南山高插天际者,亦谓之界山,即所称石牛峰,乃永宁、茶陵界也,北与仙宫夹而成坞”。此句在乾隆本、“四库”本《徐霞客游记》中写作“望南山高插天际者,亦谓之界山,即午家山,乃永宁、茶陵界也,北与仙宫夹而成坞。”视石人峰为午家山,与同一篇日记中所说的“东峙为午家山”之说抵牾——石人峰在南面而非东面。石人峰之为求雨之地,大约始于魏晋时期(220年至420年)。清代大学士、茶陵秩堂石砻人彭维新在其组诗《乡居十咏》之《石人峰》诗序中有古人在石人峰用泥巴涂抹石块以求雨情景的描述:石人峰“在雩泉东南,戴石插云,北向巨石十有八枚离立,肖人俯仰之容。俗传晋魏间栖隐者化。……势高不受雩水,岁旱土人攀援登巅,以泥涂一二石,三日内必雨,谓之湔泥雨。”
大约在后唐长兴年间(930年至933年)至北宋初年,秩堂人的求雨场地由石人峰下移至雩泉。雩泉,又称“七窍泉”“七眼泉”“皇雩泉”“白砂泉”。关于雩泉,彭大学士在《乡居十咏》之《皇雩泉》诗序中有记载云:雩泉“出石壁,大小七窦。唐萧师乘鹅至大田,为谢媪赦龙处。喷雪轰霆,溉田数万亩,崖下有萧师祠。”“唐萧师”即萧禅和,《补续高僧传》卷第十九《感通篇》之《五代?二萧师传》云萧禅和“长沙莱阳(即耒阳)人。生后唐”,“入宋。于江西庆云寺立化”,他“为弓手催税”而救鹅、得道出家为僧、至大田为酬谢谢姓老妇人——谢媪——而“敕龙”开凿七窍泉。这个故事颇有神话色彩,秩堂人耳熟能详,《五代?二萧师传》及彭大学士的《安涧记》《雩泉记》,还有明清两代的《茶陵州志》均有辑录。天顺三年(1459年),谭玉瑞作《皇雩仙重修记》,以“神姓萧氏号太乙,悟道成仙。……今之泉乃萧公感谢母之德而雩之”之语叙述萧禅和“为谢媪赦龙”之事。当年,太乙真人萧禅和在雩泉边求雨,以此感谢谢媪。谭玉瑞的叙述去掉了神话传奇色彩,以简洁直观的文字记载了传说背后的一段往事。
关于萧师祠的敕建缘由,彭大学士在《雩泉记》中是这样叙述的:“宋孝宗时,浙东、江西久旱,遍祈大川名源不应,闻此山灵异,诏有司绘图驿进,祷禁中,雨应时至。以其有功德于民,敕建祠泉旁,遣官报祀,锡以诗,其灵迹镌石尚存。此泉缘是称雩,而山亦并称雩山,乡人世食其德至今,恪祀之。”在《安涧记》一文中,彭大学士叙述此事时说宋孝宗“敕建萧师祠泉旁,遣官报祀,锡(赐)以诗,而山与泉名‘皇雩’者以此故。”同治九年版《茶陵州志》卷之二十四《寺观》“皇雩山寺”条目则记载说:“宋孝宗因驸马谭斗南绘图以献题有诗”。
这些记载承载了这样一段史事:宋孝宗当政时期,荆湖南路茶陵军政府和驸马都尉、茶陵秩堂人谭斗南帮助朝廷以特殊的方式向皇雩仙求雨。求雨成功之后,宋孝宗赵眘下令在雩泉边修建祠庙祀奉萧禅和,并要求茶陵地方官代朝廷按时祭祀萧禅和,还作御诗《题皇雩山》相赠。由此说来,萧师祠始建于宋孝宗年间(1162年至1189年),是赵眘为酬报萧禅和而下令修建庙宇。因为有这样一段因缘,人们称萧师祠一旁的山泉为“雩泉”或者“皇雩泉”,称萧师祠后面的山为“雩山”或者“皇雩山”,民间依次类推,称萧师祠为“皇雩仙”:皇雩仙者,皇家敕建祭祀雩仙萧禅和的道教庙宇也。
宋孝宗是性情中人,他“敕建萧师祠”,还赐予萧师祠以皇家殊荣:“遣官报祀,锡以诗”。在茶陵,这是绝无仅有的。宋孝宗的御制之作《题皇雩山》及诗序是这样的:
为仪宾谭斗南进呈《里居山水图》
仙鹅飞去是何年,灵迹犹存古岭边。藤老龙蟠疑护法,山幽禽语似谈禅。
手攀古木身忘俗,口吸清泉骨欲仙。邻叟不知唐世远,犹言谢母旧因缘。
与皇雩仙有关的掌故不止于此。马首圳边(今称“圳边屋”)《陈氏敦厚堂四修族谱》上册之《庙宇?皇雩仙峰庙宇记》记其始迁祖陈子珍与皇雩仙的渊源,曰:“皇雩,茶之名山也。子珍公坟从皇雩山路脉之毬杖岭风吹罗带形,前有朝山,曰皇雩峰,子午向。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子珍公葬。仁宗(1023年至1063年)时,汉舜祔葬。高宗(1127年至1162年)时,汉舜曾孙讳鲁藉字文峰建庙于仙峰下,塑公夫妇祀之。”皇雩山是陈子珍墓地的朝山,宋高宗时期(1127年至1162年),陈子珍的玄孙陈鲁藉在皇雩山山麓为始迁祖夫妇修建祖庙。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一月,陈氏后裔在皇雩仙刊立石碑,碑文记载说陈子珍“因生功德于乡,故雩山亦塑像奉祀。今乡绅重修仙刹,我后嗣亦复新祖容,且置一田,地名皇雩山下垅油槽后圳,不旱田二石,计十丘,凭都绅谭歌颂龙亮天刘俊升等交僧人耕种。每年我族扫坟时诣名山谒遗像,僧人具酒淆相待,兼出粮钱二百文当交扫坟者带归”,陈子珍有“功德于乡”,皇雩仙太乙殿供奉有陈子珍与萧禅和的塑像,道光十七年重修皇雩仙时,陈氏后裔重塑始祖塑像,购买稻田交于皇雩仙僧人耕种,以稻田出租收入作为家族扫坟及接待族人祭拜始祖的费用。
皇雩仙,一座普通的庙宇而关乎萧禅和“赦龙”凿泉的民间神奇故事、陈氏家族始祖与仙人同殿受祭的家族殊遇,还有宋孝宗敕建庙宇、赐诗记事、“遣官报祀”的皇家恩荣,这也许是它吸引徐霞客的魅力所在吧?
驻足皇雩仙,在太乙殿回廊左右墙壁上,至今还能看到两帧诗碑,碑上镌刻的是彭大学士的作品。“七星开窾窍,万斛沸笙镛”,“泉吼苍岩罅,涛春翠麓西”,作者笔下的雩泉隐身绿树浓阴之中,泉水激越,如万马奔腾,鞺鞺鞜鞜,响彻山谷。近看,高岩裂隙之中,泉流喷涌而出,如热汤沸腾,临泉静听,水声清脆,悦耳动听,与风声、松涛声、鸟语声应和,像一支笙、镛合奏的乐曲。雩泉成就了皇雩仙的传奇,为皇雩仙打造了一张响亮的名片。“自来游屐至,欲赋意翻迷”,古往今来,纷沓而至的游客,徘徊泉边,在林荫泉声中,观看“龙依佛子宫”胜迹,听闻“鹅说空王偈”旧事,追思敕龙凿泉仙人,不知道有多少游客,曾经浮想联翩,诗意难抑却又欲说无言——此中有真美,欲说已忘言。这是文人墨客游皇雩仙临雩泉而生发的感慨。
徐霞客是一位有文人情怀而又执着的旅游家,更是一位严肃、求实的地理学家,他周游天下,访名山,探奇水,志在“问奇于名山大川”,考察各地地理现象,为他关注的地理问题寻求答案。在皇雩仙,他一定会像其他游客一样,陶醉于皇雩仙的奇山异水,留意于与皇雩仙有关的人文掌故。但是,作为地理学家,徐霞客关注的却只是雩泉——这是他湖湘之游看到的第一个卡斯特地貌景观。“至庙,见庙南有涧奔涌,而不见上流。往察之,则卓峰之下,一窍甚庳,乱波由窍中流出,遂成滔滔之势”,在《楚游日记》中,关于皇雩仙之游所见所闻的殊胜奇观,载之于日记的只有这短短两句话,一记雩泉之泉流,一记雩泉之位置。
雩泉七窍,五窍丛聚于山石之中,五股泉水自石底喷涌而出,汩汩有声,日琢月削,山石遂成犬牙交错之势;两窍隐身于泉边路下,两股泉水悄然无声,不紧不慢,款款而出,水波轻漾,像两朵永不凋谢的水花。泉通地下暗河,春天,暴雨来临之前,浑浊的暗流,成群的无骨小鱼,不约而同地汇聚在一起,从地下奔涌而来,涌出泉眼,成为暴雨的前奏。当年,徐霞客造访皇雩仙细察雩泉的时侯,是否细细数过泉眼?是否了解雩泉的秘密?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徐霞客用短小精炼的文字记皇雩仙之游,记雩泉之异,从此以后,皇雩仙、雩泉随着《楚游日记》走出深闺内院,走进读者视野,为古往今来千百万个读者所了解、认识,皇雩仙、雩泉,不再是“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小家碧玉。
皇雩仙之吸引古今游客的,还有雩山之奇。“庙之后万山奕奕,如龙翔凤舞,层叠而来,至其所一峰独秀,如螺立然”,明代人谭玉瑞在《皇雩仙重修记》中描述说,皇雩仙四面之山,蜿蜒如翱翔空中之祥龙,秀丽如翩翩起舞之凤凰。“龙翔凤舞”拱护之中,有一座山“一峰独秀”,像一只高高大大拔地而起的田螺,形容独异,傲立群山,这就是皇雩仙背后的雩山。“奇泉之前有杉树大十围,高可八九丈。有巨藤生泉边,次系树上,宛转盘旋,若人为之,俗称为‘锁龙藤’”,奇山有灵泉,泉边生高树,高树伴古藤,又是皇雩仙一奇景也。
我之游皇雩仙,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我在秩堂镇工作。入目所见的皇雩仙是清代建筑:青砖灰瓦,短檐垛墙,正面三间七架开间,前后三进,左为龙王殿、太乙殿,右为观音堂、寮舍。随行的朋友告诉我说这是道光年间重修的庙宇,经由1982年春季山洪的洗礼,留存至今的大抵是昔日旧貌。大殿上,新塑的弥勒佛袒胸露乳,笑咪咪的当门箕坐;如来佛、阿弥陀佛、药师琉璃佛慈眉善目,手结法印,盘腿高坐莲花台;四大天王一人持剑,一人弹琵琶,一人举伞,一人捉蛇,皆怒目圆睁,昂首挺立,侍立两旁。当年,徐霞客造访皇雩仙,“索饭于道士”。现在,驻锡其间的是三个比丘尼,主持释焰慧法师是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殿堂之外,绿树之下,泉水激荡之处是雩泉。在徐霞客的日记中,雩泉隐身于“卓峰之下”,泉水自一“甚庳”之“窍”中流出。第一次站在雩泉边,置身绿茵之下的时候,只觉得眼前的山与泉、泉与山浑然一体——山是雩泉背倚之山,泉是山麓之泉,没有雩山之高峻,雩泉之低矮。岸边有一根古藤,盘旋如虬龙,自乱石中攀援而上,悬挂于碎石高树之间,恰如擎天之柱,兀然独立,为泉水撑起一片绿油油的天空。雩泉之北有一道堤坝,泉水汇聚在堤坝之内,形成一个近似三角形小湖,湖底绿藻游鱼,清晰可数,湖水荡漾,经水渠导引折而向西,汇入东坑水库。堤坝之下,杂草之中,稻田一旁,旧时山溪、小路时隐时现。当年,徐霞客自湾里、洲头到湖里,过白山岭石拱桥经官殿上到马首圳边屋,沿灯盏岭山路南下造访皇雩仙的时候,行走的最后一程山道就是这条小路。站在堤坝上,俯瞰几近干涸的山溪、隐身杂草中的小路,我很希望我能像徐霞客一样,沿溪而上,踏着山路来雩山下看雩泉、游皇雩仙。可惜,我无法克服荆棘杂草和高高的堤坝带给我的恐惧。
这是三十多年前的旧事。
2023年4月23日
学习加分网,学习自己弱项学科给自己考试加分,添加 微信:wcxx1573 备注:学习加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xijiafen.com/30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