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吴国如何称霸之前,我们要给它一点儿成长的时间,先回过头来,看看中原各国在这段时间又发生了什么。
一、晋楚战与盟
就在巫臣逃离楚国的五年之后,中原这些国家,主要是晋楚,实在是有点打累了,想歇一会儿,喘口气。在宋国的卿大夫华元的调解下,双方坐在了一起。公元前 579 年,晋楚两国签订盟约,说不打了。盟约上写的是天花乱坠,什么[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意思就是有人打楚国,晋国就去救,反过来也一样。
当然,大家心里都清楚,这种盟约一般是没什么效果的。因为就在盟约签订之日,晋国的巫臣父子正在吴国如火如荼地训练士兵,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楚国。而楚国也在帮助另一个小国厉兵秣马,并且和晋国的死敌秦国勾勾搭搭。
这个表面一团和气,暗中勾心斗角的盟会,史称第一次[弭兵之会] 。[弭]就是休止的意思,[弭兵]就是不打仗了,很可惜,这个盟约只维持了四年。

四年之后,楚国首先按捺不住好战的心,派出使者以土地为诱饵策反了郑国,让它背叛晋国。
你投靠了新老大就要有表现,这在水浒里叫投名状,郑国开始讨伐宋国。
当时郑国和宋国都是晋国的同盟,这种自己小弟打另一个小弟的事情,晋国肯定不能忍。公元前 575 年农历五月,晋军渡过黄河,开始伐郑,郑国这只能向楚国求救,楚共王也没推辞,因为本来就是他想惹事的,派出子反、子重带兵救郑,终极目标当然是晋国。
两国军队最后在鄢陵这个地方相遇,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鄢陵县。这场史称鄢陵之战的晋楚第三次大战,以楚军大将子反自杀,楚国半夜偷偷撤军宣告结束。
不过呢,鄢陵之战除了把那一纸盟约撕个稀巴烂,并没有改变晋楚之间的平衡,晋国也没有把郑国夺回来。在随后的三十年里,两个国家又进行了几次战斗,谁也奈何不了谁,那怎么办?美国人有一句著名的谚语[打不过的敌人就是朋友],公元前 546 年,以晋楚为首的 14 个国家在宋国西门口又签订盟约,不打了,史称[第二次弭兵之会] 。
这次弭兵大会的盟约除了和平,有了进一步的规定,说的是: [晋、楚之从,交相见也。] 也就是晋的仆从国要朝贡楚国,而楚的仆从国也要朝贡晋国,换句话说,以后各个小国送礼都要准备双份,从一个主子变成了两个主子。即便就是这样,花双份钱,那些小国家也都捏着鼻子认了,因为总比天天在自己地盘上打仗强的多。
这就好像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鲜人,你是希望天天在自己家里打朝鲜战争,还是愿意花点钱安稳过日子?答案都不用想。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齐国和秦国,这两个国家不用进贡,齐是晋的盟国,秦是楚的哥们,一句话,齐秦不是小弟,而是二当家的。
这里顺便说一句,每次我看到大家向一对新人祝贺[永结秦晋之好],就觉得很有意思。就像我们看到的一样,秦国和晋国确实好过,但很短暂,后来就是无休止地吵架,你说像晋楚那样大打出手,倒也没有,但小摩擦不断,所以,我一直不明白[秦晋之好]究竟是祝贺新人,还是向新婚夫妇指出真相,你们的爱情只能持续几天,随后,就是无尽的争吵和冷战?这个成语被用作新婚祝词,真是细思恐极。
第二次弭兵之会比第一次要有成效的多,随后几十年,晋楚之间没有爆发大的战争,小屁国们虽然牺牲了一些钱财,但真的买来了平安,中原地区的争霸基本上就是停止了。以这次大会为转折点,争霸赛转移到了南方,原因很简单,吴国在晋国和巫臣父子的帮助下,迅速崛起。
二、伍子胥复仇
就在吴国野心勃勃地想和楚国争一争南方老大的位置时,老天爷又给他们送来了一个人才,更加幸运的是,这个人居然来自楚国,他,就是伍子胥。

这事儿要从楚平王说起,中国儒家经常教育帝王们,不要亲近女色,为圣上老人家身体考虑是一方面,还有一个就是纵观历史,因为女色而导致国家动荡的确实不少,这次又是一个例子。
楚平王给自己儿子太子建找媳妇,那最门当户对的就是秦国,秦哀公也恰恰有一个女儿叫孟赢的想出嫁,楚平王就派了大臣费无极去秦国办这个事,迎娶孟赢。可惜这个费无极是个小人,他把孟赢从秦国接入楚国国境之后,不去送给太子而是一路小跑,赶到楚平王面前说大事不好了,这个孟赢是小人这辈子从来没见过的美女,我建议您自己留着吧。
楚平王是一个好色之徒,费无极这么一说,他心里一痒,就同意了,另外从秦国陪嫁的女孩子里挑了一个给了自己儿子太子建。本来这事也没什么,太子建也无所谓,反正那时候贵族都不缺女人,但是这个费无极心里却很不踏实,万一楚平王某一天吃饭噎死了,太子上位之后,我还能有好果子吃吗?
于是,他开始罗织罪名陷害太子谋反。楚平王,或者说历代的君王,大多数都对谋反这事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他和费无极就把太子的老师伍奢抓来审讯他,让他指认太子谋反。这位伍奢,就是前面说过的伍举的儿子,伍子胥的爹。
这哥们是一个硬骨头,坚决不指认太子谋反。楚平王就想干脆杀了这家伙得了,费无极反对,他说杀掉伍奢没问题,可是他还有两个儿子在外地,如果不一起杀掉,那么后患无穷。楚平王就让人给伍奢的两个儿子传话,劝他们回到楚国王城,说你们父子团聚了,我就不杀你们,否则就砍了你爹的脑袋。
这是一个大坑,不过上面没有任何伪装,傻子都知道,两兄弟回来之日,就是父子三人见阎王之时。
伍奢的两个儿子分别叫伍尚和伍员,这个伍员就是伍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接到信之后,伍尚对弟弟说,我们回去就是大家一起死,但是如果一个都不回去那就是不孝,这样吧,我回去陪父亲一起死,尽孝,你快跑,将来给我们报仇。史书上记载的原话是[吾能死,尔能报],咱们根据各自的才能来做事情。
就这样,伍尚回到了楚国都城郢都,和老爹一起被杀,他的弟弟伍子胥费尽千辛万苦,来到了吴国,民间有一句谚语叫[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 ,就是形容这哥们逃亡的艰辛。
当时吴国国君叫僚,因为他们处处与楚国作对,既然楚国的国君称王,他们要是称自己为公侯,那岂不是先矮了一级,这事坚决不干,所以吴国的君主也自称为王,这个国王就叫吴王僚。
公元前 515 年,已经逃到吴国三年的伍子胥,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派了一个叫专诸的刺客干掉了吴王僚,帮助自己结交的吴国公子光登上了王位。这位公子光就是第六位春秋五霸候选人,吴王阖闾。
当时的吴国在巫臣父子的帮助下,经过将近 70 年的发展,已经完全是一个可以和楚国抗衡的大国,所缺少的就是一个军事统帅,或者说一个能把这份实力转化为战果的人才。
下面的故事就有点儿意思,司马迁的《史记》上说,被吴王阖闾重用的伍子胥给他推荐了一个知识分子,叫做孙武,阖闾拜此人为军队的最高统帅。这位知识分子写的书现在相当有名,叫《孙子兵法》,不仅仅是在中国,在全世界都很牛掰。我曾经参加一个世界 500 强外企的培训,资料发下来,翻开之后,第一页上面是八个大大的汉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下面是一行小字英文翻译,接着就是作者名字:孙子。
可是,这个故事问题很大,因为除了《史记》,汉代之前的所有权威书籍都没记载这位孙子的任何事迹,比如说《左传》,详详细细地记载了伍子胥如何帮助吴国打败楚国,但是只字没提这位后世鼎鼎大名的孙武,不仅是权威书籍,先秦诸子百家的所有著作里,也找不到孙武或者孙子的记录。
这到底是为什么,后代史学家对此有不同结论,我呢,支持钱穆先生的结论,孙子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更进一步,我还支持另一种说法,孙武就是伍子胥,伍子胥就是孙子,换句话说,《孙子兵法》的真正作者应该是伍子胥。当然,这是我个人看法,仅作参考。
9 年之后的公元前 506 年,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将,联合唐、蔡二国攻楚,当然,《史记》上说孙武是主将,我们暂时不理会司马迁老爷子的故事,而把功劳放在伍子胥身上。吴军是五战而破楚,楚国军民因为费无极这小子的瞎乱弄,早就民不聊生。吴国打进楚国都城郢都时,楚国老百姓居然端着煮鸡蛋,打着横幅,站在街道两旁,嘴里喊着: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这时候的楚平王已经死了,伍子胥一口怨气无处发泄,憋得难受,最后发疯一样地干了一件事,《史记》上说他把已经死了十年的楚平王从墓里面拉出来,一顿鞭子,抽得那些骨头渣子四处飞溅,这叫鞭尸三百。《左传》里说伍子胥仅仅是鞭坟,也就是对着楚平王的坟头抽了几鞭子,鞭尸和鞭坟只有一字之差,但那场面、视觉效果完全不一样,到底信谁的,我就不知道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信一个。

三、秦军援楚,与子同
伍子胥干了这事之后,他原来楚国的一个朋友看不下去了,已经逃到深山里的申包胥给他传信说你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分了,伍子胥回信说:[吾日暮而途远,故倒行而逆施。] 我太老了,没时间了,只能做这些不合乎常理的事情,给我那死去的老爹和哥哥报仇。这就给后世留下了两个成语: 日暮途远、倒行逆施。
申包胥的回答也很经典,他的回答不是语言,而是行动。他跑到秦国,求秦国出兵救救楚国。秦国开始的时候也不想救,因为从吴国打楚国可以看出来,那是真正训练有素的虎狼之师,虽然和楚国是盟友,但是本着死和尚不死贫道的精神,何苦自惹麻烦?但后来两件事改变了秦哀公的想法。
一是吴王阖闾这小子很不地道,攻破楚国王宫之后,他直接进去强奸了楚国的国母,楚平王的老婆,也就是秦国的那位特漂亮的公主孟赢,后者被强奸之后愤而自杀,这激怒了秦哀公。
二是申包胥在秦国城墙之外连续哭了七天七夜,据说最后眼睛里流出来的都是鲜血。这件事感动了秦哀公。

申包胥哭秦庭
有了这个激怒和感动,秦哀公最后答应出兵救援楚国,他还写了一首诗,叫《无衣》,里面有[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样慷慨激昂的句子,历来被认为是《诗经》里面的经典之作。
在同一时间,楚国的内部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虽然费无极这类占据楚国高位的官员鱼肉百姓,但是在吴国大军来到之前,大家的日子还能过下去,可是夹道欢迎了这批外国解放者之后才发现,国一旦破了,家真的就亡了。
吴国上至阖闾、伍子胥,下到普通大兵,根本就没把楚国人当人看,连一国国母都难逃被奸淫至死的境地,小老百姓的遭遇可想而知。在已经逃到深山里的楚昭王的号召之下,楚国人开始奋起反抗,这一下,吴军基本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前有秦国增援,内有楚国游击战,这已经让吴军焦头烂额了,但这还不够,在他的后面,另一个正在崛起的野兽之国也对吴国亮出了爪牙,这个国家就是越国。
越国的发源地在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看一下地图你就明白了,他们和吴国是相当近的邻居。这就好像齐国和鲁国,他俩那地方后人叫齐鲁大地。吴国和越国的地方今天就叫吴越之地,也就是江浙一带。
越国最早的祖先现在已经不能考证了,有人说他们是大禹的后代,也有人说他们是完全不同于中原的另一种文化,还有人说他们和楚国人同源同种,都姓芈,就是《芈月传》的那个芈。
不过这些已经无关紧要了。我们只需要知道,当巫臣帮助吴国训练士兵的的时候,楚国人也找到了越国,帮着他们迅速进入文明社会,目标自然是对付吴国不过他们看起来没有吴国人那么聪明学得快,或者楚国这个老师教的有点差劲,人家吴国都把楚国几乎灭掉了,他们还在学习。可是老师的家都被人抄了,当学生的不管力量行不行,自然要帮个忙,就在吴国大举进攻楚国的时候,他们在国君允常的带领下从后方开始骚扰吴国,并且攻势还很猛烈。
就这样,在秦、越两国加上楚国反抗军的集体努力之下,吴国开始顶不住了,内部马上就有了分歧,迫使吴王阖闾最终全军撤出了楚国,回到吴国,楚国是终于得以保全。
四、夫差败亡
回到国内的阖闾心情其实还是不错的,能够拿下超级大国楚国的都城,虽然最后没有吞并楚国,但自己全身而退,对方也不敢追击,足以自豪。从此之后,这哥们就开始享乐,基本不干正事了,不过对于越国,他倒是也没忘了。公元前 496年,当越国国君允常挂了之后,他决定报仇。悲催的是,阖闾并没有意识到面对的是谁,越国新一任的国君也是春秋五霸候选人之一,此人就是越王勾践。
享受了十年美女醇酒的一代霸主阖闾在这场战争中,被勾践带领的越国军队打败,本人的脚指头上中了一箭,结果很快就挂了,估计是得了破伤风,那时候没有青霉素,他只能去死了。
阖闾在临死之前,拉着儿子夫差的手反复嘱咐,儿啊,你一定要给我报仇啊。所以这位夫差继位之后,励精图治,每天就想着一件事,替父报仇。这小伙子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在公元前 494 年彻底打败了越国,最后越王勾践带着剩下几个大臣一起跑到了都城会稽山,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
咋办呢? 那就剩下一个办法,投降活命,把身边值钱的宝贝都拿出来,重金贿赂夫差身边的大臣,主要是太宰伯嚭,唯一的祈求就是能够[委国为臣妾],整个国家都做你夫差的臣妾,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吴王心动了,既忘了他老爹是如何嘱咐他报仇的,也不听功臣伍子胥对他的劝告。
他保留了越国的宗庙,仅仅把勾践两口子带回了吴国,天天百般侮辱,可是勾践和他老婆对此是一点怨恨都没有,对夫差那叫一个忠心耿耿,很多时候,只要能让夫差开心,奴仆不干的事情,他们照干不误,甚至不是人干的事儿,他们都干。为了避免大家恶心,我这里对这两口子做过的事情,不做过多描述,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一查。
三年之后,夫差做了一个让他后来后悔不已的决定,放勾践两口子回越国去了。剩下的事情大家基本都很熟悉,说的是勾践从此睡草席、舔苦胆,在范蠡和文种两位大臣的辅佐之下,历经二十年的苦难,最终在公元前 473 年,彻底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这就是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关于这个故事,我就不罗嗦了,不过有两件事要澄清一下,第一个就是西施,此人不仅仅是前面我们提到的春秋四大美女,她还有一个中国四大美女的称号,我们常说的沉鱼落雁,里面的沉鱼就是这位名字叫施夷光,外号叫西施的女孩子。
据说她本来是一个河边的洗衣女,后来被勾践和范蠡送到了吴王夫差的身边,专门吹枕头风。伍子胥后来被夫差逼迫自杀,据传就是这个小女子下的黑手,可谓是功劳巨大的女间谍。可是这个人在正经史书上是从来没出现过的,《史记》《左传》和《国语》都没有此人的描述,那你要是问,那是不是就没有这个人呢?
前面我说过,我非常武断地认为,历史上没有孙子这个人,只有伍子胥。可是对于西施,我就不敢下同样的定义,不敢断定这位西施是不是存在过,为啥?因为这个人虽然没出现在史书上,可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著作里,几乎每一本都有她的影子,墨子、庄子、孟子,《战国策》等等,都有对西施美貌的描写。
所以,关于西施,我的回答是,这个人大概是有的,是春秋时期一个比较出名的美女,但是和越王勾践应该毛关系也没有,是后来一些人在《吴越春秋》这类书里面把她生拉硬套地放到了吴越争霸这场大戏里。至于说她和范蠡之间的事情我的结论自然也是四个字,扯淡而已。
第二件要说明一下的事情,就是夫差败亡的原因不仅仅是他自己的骄奢淫逸,还有他的雄心壮志。雄心壮志也能灭国? 能,我们可以看一下他在打败越国之后干了些什么。
公元前 487 年,夫差讨伐鲁国,与鲁定盟后离开:
公元前 486 年,夫差在今天江苏扬州附近筑城,又开凿邗沟,连结了长江、淮河,然后在艾陵之战中与 10 万齐军会战,全歼对方:
公元前 485 年,夫差又一次北代齐国;
公元前 482 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诸侯再一次盟会于黄池等等。
这样短的时间,这么多次战争,会盟还有开凿运河,以吴国的国力,是很难支撑的。孔子的学生子贡就这样说过: [吴王敞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
士兵忍无可忍,老百姓天天怨声载道,大臣们也都心里发慌,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夫差个人的雄心壮志,也是吴国很快灭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不仅仅是他,后来的秦始皇,隋炀帝差不多都是一个模式,后面我们再说。
五、范蠡成了陶朱公
在勾践灭了吴国之后,他手下的大臣范蠡马上就离开了越国。这个哥们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奇才,他是楚国人,后来应勾践手下另一个大臣文种的邀请,来到越国辅佐勾践,打败吴王阖闾,投降吴王夫差,一直到后来勾践的卧薪尝胆,积累力量复仇,处处都有他的身影,可以说是功劳极大,勾践甚至和他说要把越国分给他一半。
那么,成功了之后,他为啥要走呢? 这从他在齐国给同事文种写的信里就可以知道,他劝文种也逃走,说勾践这个人只能一起患难,不能一起富贵。信上有一句著名的话叫[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由此留下[鸟尽弓藏]和[兔死狗烹]两个成语。

换句话说,他看出了勾践是一定会杀功臣的。而文种却没有听从范鑫的,果然勾践马上就赐给文种一把宝剑,说您曾经说讨伐吴国有七种策略,我干掉夫差这小子只用了三种,剩下那四种,您能不能去黄泉之下教教我老爹,免得他被刚死的夫差欺负? 文种只好自杀。
由此看来,范蠡确实是十分高明,可是我要说一句的是,勾践之所以杀文种不仅仅是兔死狗烹,主要原因还是两个人在越国的发展道路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勾践坚持要北上称霸诸侯,史书上说,勾践灭吴之后继续北上,与齐国、晋国、鲁国等中原大国会盟于徐州。
当时的周天子周元王亲口承认勾践是华夏诸侯的伯,就是侯伯,也就是霸主。所以,勾践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春秋霸主,因为人家有周天子发的证书。对于这件事,文种却坚决不同意,他的主张是偏居一隅,不要去和中原争露,甚至以不上朝为要挟,但勾践不听。
在任何时候,朝廷官员里面都不缺小人,他们就对勾践说,文种这家伙是要造反啊,本着宁可错杀,不可错过的原则,本来就对文种忌惮的勾践最后终于对文种下手,赐他一死。
逃走的范蠡比文种幸运的多,他到了齐国之后,在海边经商,取得巨大成功,后来甚至连齐国国君都请他去做相国,但这哥们做了三年官之后,已经极端厌恶官场,不仅辞去相国职位,连财富都不要了,散尽家产,又跑到曹国一个叫定陶的地方,结果他一不留神,经商又发了大财,后世称之为陶朱公,也许这个称号你有点陌生,那他另一个称号你一定很熟悉,那就是财神,号称南路文财神,人人都喜欢。

春秋霸主们的故事到这里呢,基本就说完了。有人说,太杂了,记不住,那我教给你一个方法,相当简单,你脑袋里先想一个中国的地图,确认好山东的位置,然后以那里为起点,在地图上写一个英文字母 C,就是单词 China 的第一个字母,这,就包括了所有的春秋霸主和他们的称霸顺序。按照现在的地理位置,分别是山东的齐桓公,河南的宋襄公,山西的晋文公,陕西和甘肃的秦穆公,湖北湖南的楚庄王,苏州的吴王阖闾,最后是绍兴的越王勾践,很好记。
那么,春秋时期除了诸位霸主们,还有什么值得说一说的人物吗? 当然有,而且有一位那是相当重要,说历史不说这位爷,等于没说。他是谁?
学习加分网,学习自己弱项学科给自己考试加分,添加 微信:wcxx1573 备注:学习加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xijiafen.com/31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