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路还是要树要路还是要树口语交际怎么写道路附近居民

#历史开讲#

文/王民官

要路还是要树要路还是要树口语交际怎么写道路附近居民

阳春二月,天气晴朗,就和夫人一起去外面走走。

沿着荣军南街回来,走在路上,突然就想起了上初中时,走的这条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路来。

那个时候,路北有一堵两米多高的围墙,墙根上种了一排高大的槐树,路南则是一条浇地的干渠。汾河水从大吴村东往南引到小吴村,在小吴村东头,又有一条引水渠折向东北,在黄陵庄儿上与山西省荣军医院附近,专门设置了一个抽水排灌站,把汾河水提升到离引水渠约五六米高的河渠,又分开两条支流干渠,分别往东、往北流去,用于浇灌黄陵、北营片区的庄稼。

要路还是要树要路还是要树口语交际怎么写道路附近居民

这条渠比底下的路要高出许多,站在渠坝上,甚至能看到高墙院内的房屋道路树木,宛若悬河,只是有高大的柳树护渠,也很少有决堤开口的时候。平时没水时可以跨河过去,冬天渠里结冰了,还可以边跑边滑着冰去学校。如果春天浇灌用水时,满满的水渠就跨不过去了,只能绕道黄陵供销社门口的暗渠桥洞,才能走过这条水渠。而渠道的北面,就是现在的荣军南街。

荣军南街当时就是一条窄窄的马路,路北的西侧是山西省荣军医院,一墙之隔的东侧则是山西省教育学院,穿过教育学院往北,经过一片开阔地带,则是太原黄陵中学的南墙,那时记得还有个小门,现在改为太原二中,是我高中的母校。

要路还是要树要路还是要树口语交际怎么写道路附近居民

七十年代在黄陵小学读初中的时候,我们从家里到学校,大多数的时候走的就是这条路。还有一条路是沿着东干渠走到小吴村东,然后左拐进入黄陵庄儿上,跨过一条南北向马路,右拐就到了学校的门口。记得这条马路往南的不远处,还有一块醒目的标志牌,上面用汉语写的是“外国人未经许可不准超越”,底下是英文,后不知道哪年就撤掉了。

走荣军南街这条路,最好的季节是春夏时节,槐花盛开的时候,满树槐花,伸出手就能摘下来吃。后来车来车往的人多了,如果赶上连续刮大风的日子,槐花上沾满了灰尘,也就不能吃了。再往后,有的人用长棍子绑上铁钩往下拉断了树枝,再摘槐花,那就只能是闻闻花香,望花兴叹了。

要路还是要树要路还是要树口语交际怎么写道路附近居民

实际上,最让我感慨的,还是我们天天所面对的,一堵围墙,两种人生。

围墙里的人,基本上是吃商品粮,住公家分配的、配有自来水和暖气的宿舍。而住在墙外的,则是农村人口,基本上独门独户,也有好几家住一个大院的农村人家。同时,还夹杂着一些吃商品粮,男方户口是市民,女方是职工或是农村户口,住在村里的人。

小的时候,对于城乡二元结构不大了解,只是觉得一个人生在哪里就是哪里,决定不了自己的父母和出生,总认为人生而平等,没有什么差别。

要路还是要树要路还是要树口语交际怎么写道路附近居民

慢慢地长大,经历的事情多了,也才渐渐地看到并体会到其中诸多的不平衡和不平等。如,职工是挣工资的,吃的粮食、蔬菜,穿的衣服,用的东西需要花钱去买。而农民是自己种地,吃的粮食、蔬菜靠自己种,也不愁吃和穿。甚至于有些南方的职工爱吃大米,当地农民用一斤大米可以换回二斤白面,也不吃亏。

但墙内人吃的基本上是陈粮,如小麦面、玉米面等,颜色暗淡,有股霉味,不甚好吃。而农民吃的都是当年现种现磨的粮食,小麦面白圪洞洞,玉米面黄圪澄澄的,新鲜,精道,好吃。

要路还是要树要路还是要树口语交际怎么写道路附近居民

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生活物资都很匮乏,买生活必需品,如棉花、布匹、粮、油等,都需要用票证。大家都穷,也就体会不出有多大的差别来。

有一次去墙内的同学家里玩,他妈妈是位医生,在淘米做饭时,把少年时的我看得目瞪口呆。只见他妈妈在自家屋里的水笼头前,不停地搓米、淘米,几乎有十多次,感觉不仅是浪费水,也把那大米洗得一尘不染,没有什么营养了。若是在我们家里用井水做米饭,也就淘两至三次,就放火上了开始煮米了,绝对不会洗这么多次。

要路还是要树要路还是要树口语交际怎么写道路附近居民

小的时候听说这么个故事,有一位妹妹去侍候坐月子的大嫂,天天熬好小米稀饭后,总是把米捞出来给嫂子吃,而自己却喝米汤。出月子时,嫂子看上去骨瘦如柴,而这位天天喝汤的妹妹却是面若桃花,白里透红,粉嫩如水。

看起来,这故事也告诉我们,米经过长时间熬煮后,己没什么营养成分,营养全泡在汤里了。怪不得我那位同学,虽然长得白净,但健康状况却远不如农村的孩子结实。过去老人们常讲,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农村的孩子水一把,泥一把的,吃五谷杂粮,也不挑食,健健康康,也不大生病,想想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上了高中后,墙内的一些男女同学的父母,就纷纷通过各种关系,把孩子转学到城里更好的学校读书去了。而墙外的同学则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考学、参军、做生意、种庄稼、成家立业,也是行行出状元,各自走出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要路还是要树要路还是要树口语交际怎么写道路附近居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墙内的光辉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渐渐地隐去,墙外的村民因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有的拆迁后,分了房,有了钱,生活水平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城乡的二元结构也渐渐地被打破了。

现在走在这条曾经的乡间小路上,路两边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宽的马路,家家都有房有车,出行便利,生活无忧,哪里还能看出这是当初土得掉渣的农村。从略显破败的大门往墙内望去,房子还是原来的砖墙瓦房,已有几十年的老旧四层楼,路还是原来窄窄的路,只是路两旁的树粗了,长高了,在空荡荡的大院里,也没有几个人在走动。

要路还是要树要路还是要树口语交际怎么写道路附近居民

看来,苏轼的这首《蝶恋花·春景》用在这里倒也是满形象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世道轮回,几十年后,又不知道是个什么模样,只是我们期待着能够拆掉这堵围墙,人人平等,墙里墙外一个模样,真正实现匀衡发展,人人幸福,天下大同。

2023年2月20日

学习加分网,学习自己弱项学科给自己考试加分,添加 微信:wcxx1573  备注:学习加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xijiafen.com/3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