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辆单车引发的惨案
陈连贵来自农村,在北京的一家速递公司打工。初到城市的新鲜感很快就被他对自己的单车的喜爱取代。这是一辆白色的山地车,公司借给他用来送货,等他挣够了600块钱,就可以买下它。
自行车是他在这个城市生存的工具,他在自行车上做了记号,每天下班之后都擦拭这辆车,每当这个时候,他的眼睛里总是闪烁着希望的光芒。骑上单车的他,总是感觉在飞翔。
眼看着这辆车就是属于他自己了,却由于在个洗浴中心找人时,被不明他身份的服务员拉去洗了个澡,因付不起账发生了纠纷,耽误时间太多而丢了车。
速递公司老板本来要开除陈连贵,在他恳求之下勉强答应留用他,条件是他必须找回单车。
小坚是一个普通职业高中的学生,家庭很穷困。爸爸为了给妹妹交上重点中学的学费,又一次没有兑现给他买单车的承诺。他被逼无奈,从家里偷了500块钱,从旧货市场买了一辆自己喜欢的单车,也正是陈连贵丢失的那辆。
执着寻找丢失的单车的陈连贵在无奈之下偷车被抓,速递公司的老板把他保了出来,并大加训斥。
陈连贵终于在小坚那里发现了自己的单车,于是将自己的单车偷回去,终于又得到了速递工作。
小坚又和同学把自己的单车抢回去。陈连贵寻到小坚的家里,从小坚父亲那里再要回去。
小坚和同学再追打着要抢回来,陈连贵哭了,他拼命地抓住单车,撕心裂肺地喊着,这一声又一声的喊叫,撕裂了小坚和他的伙伴们打人的冲动似乎从他们灵魂深处唤醒了他们的良知。
陈连贵的喊叫,让人感觉他将要失去的不是辆单车,而是他身体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最后,他们终于达成协议: 一个人用一天!这个在成人社会里看起来荒谬的事情,在他们之间却似乎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小坚喜欢的女同学与别人在一起了,他愤怒地用板儿砖将情敌拍倒在地,然后告诉陈连贵这个自行车就送给他了。
恰在这时,情敌回来寻仇,带人把小坚和陈连贵一起痛打了一顿,他们的自行车也被砸烂了。影片结尾,陈连贵打着他心爱的自行车走在北京的大街上。他是受到伤害最大的人,似乎永远也无法和这个城市结合。
02《十七岁的单车》是一场惨痛的青春物语
在中国第六代导演当中,王小帅是一位在影片的质量和数量上收获甚丰的导演,从自筹资金的黑白片《冬春的日子》 开始,他先后拍摄了《极度寒冷》、《扁担·姑娘》《、梦幻田园》和《十七岁的单车》,每部电影影都在国内外获得过各种各样的奖项。
《十七岁的单车》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中国少年的青春残酷物语。
两个十七岁的少年,一个为了打工挣钱,在这个陌生而没有丝毫温情的城市里要生存下去,从速递公司得到了车又丢了它。
一个为了维护在同伴和心仪的女孩面前的自尊,偷了给妹妹交学费的钱买到了这辆被盗卖的二手车,成长中的两个少年被一辆单车连接了起来。
十七岁的年龄,正是读书受教育的好年华,可对农村孩子陈连贵而言,却面临着如何生存的问题。他从哪里来?为何不上学?电影没有明白地告诉观众,但从陈连贵的衣着和工作来看,显然是贫困所致。
他缀学来到城市,希望这个城市能接纳他,但这个城市是冷酷的,速递公司的老板和工作人员显然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这个执劫的近乎傻气的孩子,洗浴中心的老板和服务人员显然也是一种高高在上的鄙视态度。
至于城市中的同龄人,对他除了恐吓威胁和殴打之外,更是没有丝毫的同情心。陈连贵唯一能得到的欢乐和安慰,就是和他同出一个阶层的同乡。
城乡对立和经济收入的差异将人和人联系的温情纽带就这样产产地剪断了。因此,他所得到的一辆借用的自行车,就不但成了他收入和生存的依靠,而且几乎就成了他生命的依托。
在城市男孩小坚这里,自行车不光是上学代步的工具,而且是他在几个关系要好的同学和心仪女孩面前获得自信的一个证明,因为在他们的同学圈子里流行玩自行车,玩得好的就受到羡慕和崇拜。
没有自行车或者说是失去自行车就失去了面子,所以自行车对他来说不光是代步的工具,而且是获得自信和自尊的一个工具。
相对于陈连贵而言,城市男孩小坚似乎要幸运得多,不必为生计发愁,不必为没钱交学费而辍学,全校第五名的成绩足以让他在同学和家人面前自豪和风光。
但作为一个尚未长大成人的孩子,他显然没有体验到父亲持家的艰辛和不易,他可以理直气壮地责怪父亲给他买自行车的许诺屡次失信,也可以把父亲准备用来给妹妹交学费的钱偷来私自买一辆二手车。
但是,对一个尚未长大成人的中学生来说,和父亲之间的冲突不光是贫闲所造成的,更多的是对父亲虽然勤俭持家,日子依然捉襟见时的督尬处境的不理解。
贫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待贫困的态度。《十七岁的单车》所表现的人和人之间没有爱心、同情和理解所酿成的生活悲剧,是当代社会中人人都有的刻骨铭心的一种生命体验,让人颤栗。
后来两个少年达成和解,最后小坚把自行车送给陈连贵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少年长大成人的艰难。他们都不是生活在富裕之中的少年,贫困的折磨是他们的人生最残酷也是极其重要的第一课。
03精致的故事结构和流畅的叙事
影片在叙述结构上匠心独具,构思缜密。紧紧围绕着得车、丢车、找车、夺车达成协议、砸车这根主线,通过陈连贵连接了小保姆偷穿主人的衣服被发现的故事他与速递公司和洗浴中心的经理及其员工的关系素描出了农村进城打工者尴尬而又艰难的处境。
丢车之后,故事开始交代小坚家的工薪阶层生活的艰辛,并对现在城市学生的生活和生存心态作了交代。
故事主干清楚,枝叶繁茂,节奏紧凑,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在把故事讲好、讲得吸引人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王小帅是做得极为成功的。
电影对一些观众耳熟能详的著名影片的学习是极为成功的。
第六代导演推崇欧洲艺术电影,对这些电影的学习和模仿让人耳目一新。如在情节上连贵的遭遇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偷自行车的人》极为相似。
自行车在主人公的生存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丢了车就等于丢掉了工作,就等于生活要陷入困境。丢了自行车后两人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去偷。但与情节单纯的《偷自行车的人》相比,《十七岁的单车》显然在内容上要更为丰厚一些。
《十七岁的单车》虽然也讲述的是一个凄惨的弱势边缘群体艰难生存的故事,但与同样是描述城市中边缘群体生存状态的《冬春的日子》《极度寒冷》和《扁担·姑娘》的以灰色的阴冷色彩为主调相对比,这部电影色调要明亮温暖得多。
但这种在内容上相应的应以欢乐和幸福为主题的电影,却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讲述的是个青春残酷物语。
这种内容和画面的极大反差本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主题:阳光星然灿烂,但日子不一定灿烂!
结语
《十七岁的单车》是王小帅继《梦幻田园》之后又一部力图由边缘的艰难求索向主流回归的作品。《十七岁的单车》回到了比较传统的叙事方式上,以几平直线型的叙事完成了整个故事的讲述,起承转合中规中矩。
在影像风格上保持了第六代一贯的纪实风格,但与《冬春的日子》里那种先锋和前卫的纪实风格不同,这里的纪实是一种冷静和客观的现实主义态度。
并且,主流电影中常见的戏剧性冲突、突转和悬念等,被王小帅运用得圆熟老道,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尽显山重水复之妙。
在向主流和市场回归,把影片做得好看耐看方面,匠心独具,一些细节的设置极具观赏性。如影片开头精心设置的速递公司面试时,来自农村的几个应试者各具特色的回答。
作为观赏客体出现的周迅扮演的艳丽的小保姆。高圆圆扮演的清纯的女学生。陈连贵撞在面粉车上后满脸面粉,少年们的车技表演,自行车载物太多倒在街上……这些画面和场景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娱乐元素,可视性极强,成了让人回味的细节和看点。
美国《洛杉矶时报》2002年1月22日评价这部电影是: 震撼人心、完美无瑕的作者王小帅被评论为凭借此片站到了当今中国为数不多的世界知名导演的前列。
学习加分网,学习自己弱项学科给自己考试加分,添加 微信:wcxx1573 备注:学习加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xijiafen.com/4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