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大家是知道的,杜甫拥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大家也是知道的。大家知不知道杜甫是一个十足的狂夫呢?

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它开放、包容、乐观、豁达、自信、强健,从来没有一个朝代能像唐朝那样在抵御外族侵略的同时,以开放自信的态度接纳来自各个地区的文化。
杜甫出生在公元712年,唐朝有李隆基开创的天元盛世则是从公元713年开始,可以说杜甫青年乃至壮年时代都是在唐朝最鼎盛的时期。
在那个时候,唐朝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中心。大唐的国力强大盛荣,使唐朝不必受到游牧民族的侵略;大唐的态度昂扬自信,使它的文人不会像宋朝那样娇弱;唐朝的文化包容开放,使唐朝人一边读着四书五经,一边接触拜火教或者景教。

当时的唐朝文人每每听到从边关传来国家战胜的消息,唐朝的文人都会情不自禁想要投笔从戎,提剑上马,生于唐朝最鼎盛时期的的杜甫也不例外。

公元741年,杜甫当时正在洛阳,漫游于齐鲁之地,飞鹰走兽,裘马清狂自然不在话下,可以说是一个有文化的,有素质的,有远大梦想的鬼火少年。
他在这时写了《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杜甫在这首诗中用了古代人都爱用的咏物言志,用才华横溢而又狂傲不已的语言以胡马自比,表现他志向远大的胸襟抱负和自信昂扬的人生态度。
他说,“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说到这两句,我一下子就想到了班固,如此英雄气概,想必杜甫想如那纵横西域,践踏百国如土鸡瓦狗的班固一般了。

当时杜甫与李白是好朋友,两人曾在洛阳相遇,结下深厚友谊。杜甫曾作过一篇《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首诗不仅仅是写李白,更是杜甫的自白,毕竟杜甫一直把李白当做偶像来着。杜甫与李白两人都喜爱道教,因为只有喜爱而无成就,所以感到“愧葛洪”,而“葛洪”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道家人士抱朴子。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不仅仅是对李白的劝勉,更是对自己性格的一部分摹写。李白确实飞扬跋扈的如同古惑仔一样,而杜甫他自己当时也是空度日,高低也是个狂野青年。

杜甫的狂还不止如此,又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就是说“我的赋能与杨雄匹敌,我的诗与曹植的诗有得一拼。李邕都想找个机会与我见上一面,王翰一直想要与我做邻居。”,杜甫之狂可见一斑。
此时的杜甫在长安十年时期,此时的他生活极为困苦,想要以此诗获得左丞韦济赏识。但这首诗写得狂放自如,不卑不亢,丝毫没有阿谀奉承的成分,杜甫的狂,也表现出才子人格透过骨髓外显出的昂扬自信。

杜甫曾在《狂夫》中写道“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这下子杜甫自己也承认自己是个狂夫了,而且不仅承认自己是狂夫,还说他年轻的时候狂,他老了比年轻时更狂!
杜甫真的是狂的有始有终,狂的有些可爱了。

杜甫这么狂,为什么后来在我们的印象中杜甫不仅不狂,反而是一个具有仁爱精神,满眼都是忠君爱国的长者形象呢?
原本杜甫在唐朝诗坛的地位并不高,他虽然与李白、岑参、高适等都是好朋友,并且经常给他们的诗歌点赞,但是这些大诗人并没有给杜甫点赞。杜甫就像一个小博主一样,平常与大博主一起打闹,大博主却见压根儿忘了给他评论。
直到唐朝后期,杜甫才名声鹊起,孟棨的《本事诗》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之后到了宋代,人们进一步发掘杜甫诗中的价值,进一步将杜甫诗经典化。至于为什么将杜甫打造成一个忠君爱国,仁爱道义的君子形象,可能与宋代人崇尚君子人格有关,也可能是当时统治者需要一个全面接受儒家思想的榜样。

历史人物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不是一个符号,不是一个象征,他们个性鲜明,他们性格多样,就像我们大家一样。我们不能因为杜甫的狂,而看低了他在热爱祖国,仁爱道义方面的伟大人格;也不能因为杜甫关心民间疾苦,诗风沉郁顿挫,就把它归结为总是愁眉苦脸的的老头子一类。我们也要在后世将历史人物脸谱化,符号化的同时真正认清他们,这也算是对伟大人物的另一种尊敬吧。
学习加分网,学习自己弱项学科给自己考试加分,添加 微信:wcxx1573 备注:学习加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xijiafen.com/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