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醉觉
大概10年前了。去英国旅游。就看中了这双鞋。鞋子极好,纯牛皮的,编织的面,塑胶的底,软硬适度,肥瘦正好。鞋型也很别致,商闲混搭,既有直立的板正,又有优雅的舒缓,绝对抢眼。关键是那编织的鞋面,横竖交织,纵横叠错,仿佛一层花绘,颇有贵气的质感,显得特别时尚、大气。这也是我最中意、最初决定把它买下的心怡之处。
当时价格不菲,合人民币有3000多。但还是狠了狠心,拿下。因为女人看头,男人看脚。男人有一双上好的鞋,不仅可以足下生风,亦能显示一个男人的霸气与品味。成功始于足下,正是。

自从穿上了这双洋鞋,确实给我增色不少。记得第一次穿着坐地铁,刚往那一坐,对面的一排,七八个人,羡慕嫉妒恨的眼神,齐刷刷的,一下投入到我的脚下,那般瞠目,那种惊艳,仿佛看到了天外来物!我心里那个美呀,满足的不得了不得了的!面子指数绝对爆表。
我当时就想,如果当年找对象时有这样一双鞋就好了;当年由于不太注重“鞋象”,相对象时穿了一双“绿军胶”去的,结果女方嫌我太过朴素,不具潇洒,差点被“嫌弃”;幸亏尚有几分过得去的颜值才保住了我们的交往,最终成全了这桩婚姻。
所以一双好鞋,对于一个男人,不仅是个面子,也会成全你的好事,你的美梦。
我喜欢这双鞋,也十分爱惜,不仅穿得仔细,也保养得耐心。这一穿就穿了有近10年。
不过,再好的容颜也架不住岁月的揉搓。忽有一天发现,那曾经的爱慕亦开始容颜渐褪、美人迟暮,出现了问题。那是个雨天,来不及换掉的鞋子,已被磨薄的鞋底开始渗透。回去细查,又发现鞋帮也有些开裂。但整双鞋还算完好,皮子不皱,型未走样,显然还能穿,但需要修补。
虽然现在谁也不缺鞋,但这双与我一见钟情的鞋,却格外的青睐,至为不舍。就想把它修补一番续用。
然而这修补的过程,却上演出一番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曲折委婉,有想不到的过程,亦有有趣的情节与画面。
修鞋,必须先找到一家修鞋的。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年头找个修鞋的竟比找个媳妇还难。过去,修鞋的虽不满大街都是,可在一些犄角旮旯处,或小街小巷里,总能很容易就找到。可现在,不说“绝收”,也是凤毛麟角遍地寻觅的“粒”。可我还以为修鞋跟过去没什么两样呢。
等到星期天,我便拎着这双鞋到我曾经修过鞋的那个熟悉的地方,找那位熟悉的修鞋师傅。记得就在出门那条街的拐角处,路上走着,还想着那位修鞋师傅,常年戴着一顶军帽,一双从手腕套到胳膊肘的粗布套袖,坐在小马扎凳子上,边和人聊天边修鞋的情景。
结果到了拐角处,那里却已是物是人非;街口处是一新盖起的牌坊,周围曾经摆摊的已全部撤走,包括那位修鞋师傅,至于去了哪里,无人知晓。街里是一码的店铺,所有经营须在店铺里进行。
我便一个铺子一个铺子地找,既没有发现当年那位师傅,也没有看到其他修鞋的。有人靠诉我,像修鞋这种毛利,根本租不起铺子。想必是寻找新的根据地去了,抑或是干脆不干了?总之,修鞋在这条曾经充满香火气息的老街上消失了。我很失落。
我又到其它的街上去找,总觉得能找到一家。结果附近的几条街都转了个遍,也没发现一家。
我有些失望,却不甘心。便在“圈”里询问,却没人应答,有一个到是说话了,却噎得我一愣一愣的,说,都啥年代了还修鞋?该不是脑瓜坏掉了吧?这在当下“鞋境”下,应该算是正常的质疑。可我的思维已陷入偏疾,正常已无可救药,我就想把鞋修好。
我便到网上去查。现在是网络时代,网上什么都能查到。还别说,当输入修鞋地址的信息后,还真有两处蹦了出来。我急忙赶去。结果人家都是以保养为主的“贵族鞋店”,修鞋不干。修鞋的路似乎穷尽。
这一天,我到城乡结合部居住的一位朋友处去玩,正好遇上赶集,朋友非拉着我和他一起去。我们便来到了集市上。
集市还是蛮大的,挨着村边的公路一直延到村里,卖吃卖穿的,什么都有,就连卖针头线闹的都有,其香火情景,让人一下回到童年时光。
正眼晴不够用地瞧着,忽然发现不远处的街角边,有一个修鞋的;是的,就是一个修鞋的,传统的修鞋工具及鞋料摆满一地,一位老大爷正坐在小马扎上,一边认真地修着鞋,一边与等候的那位修鞋人在闲聊,画面极为朴实生动。

我为之惊喜,也不顾及朋友在干啥,转头走向那位被意外发现的修鞋师傅。像是久别重逢的熟友,又是打呼又是握手,笑语相加,热情相待,把修鞋师整得有点懵。
我对修鞋师傅说,我找您找得好苦哇!师傅则抬起头,莫名其妙的看看我。
我说,我终于找到您啦!师傅则没有表情的笑了笑。
最终师傅才明白,我是找他来修鞋的。估计之前他一定这么想:这人是谁呀,没病吧?真的,要是不遇见这位修鞋师傅的,我真的要魔症了。
由于意外相遇,没带鞋,我只好和修师傅进行事先约定;等下个赶集日再来。我要了他的手机号,加了他的微信,和他再三敲定修鞋日期,才不曾怀疑的转身离去。
回到家一进门儿,看到了那双待修的鞋,又想起了上午巧遇的事儿。想着想着,便有些按捺不住;何不亲自去修鞋师傅的家里,来了上门修鞋呢?
看下时间还有,就打电话给修鞋师傅,问他家远不远,送去行不行。师傅满口答应。我就开着车带着鞋和夫人一起,奔着修鞋师傅的家一路而去。
路不远,也好走,一会儿就到了村里。在村口第二家的门口、一个有车位的地方停下,给师傅打电话,问他家具体位置。打着打着,就见大门里走出一位老人,一看正是修鞋的师傅;太巧了,原来此大门便是彼大门!我们真是有缘啊!
简单寒喧后,修鞋师傅便在他家院子里拉开了修鞋架式,我们坐在他的对面,一边看他修鞋,一边与他聊天。
师傅告诉我们他姓刘,从事修鞋已近40年。如今已七十有三,身体硬郎,吃嘛嘛香,还在继续着这门手艺,舍不得丢下。

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刘师傅的手艺,可谓娴熟地道,磨、剪、黏、缝,样样精到。我那双皮鞋,给重新上了底儿,又在鞋帮处进行了加固缝制,既结实,又不影响美观,让我非常满意。他要收50元,我坚持给他100元。
此时此事,已不完全是钱的事了。这是我费尽周折的感谢,是我与刘师傅彼此有缘的心照不宣。
我愿刘师傅能这样一直地干下去;我愿我们传统的手艺永不失传。
谢谢你,刘师傅!我们后会有期!

学习加分网,学习自己弱项学科给自己考试加分,添加 微信:wcxx1573 备注:学习加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xijiafen.com/5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