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各地美食的朋友,肯定听说过有一种名叫“切糕”的特产,它融合了新疆美味的干果和特殊的食品压制工艺。

但以往出现的天价切糕事件,让游客心生畏惧,不敢再购买这种特色美食,即使在如今明码标价的情况下,也依然无人问津。
那么,具体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为何明码标价后依然无人问津呢?
宰客套路有哪些
使用切糕进行宰客,第一个套路是模糊报价。一般消费者在购买物品时,都会先询问价格,确定不太贵的情况下才确定购买。

对于能够明确称重的物品,约定俗成使用“斤”作为计量单位,一斤代表500克。而不少切糕摊贩在面对询价时,会直接说出一个比较便宜的价格。
如20块钱,以至于消费者以为是20元一斤,当称完之后一算账,发现要几百块钱,得到是20块钱一两的回答,心中大呼上当。
事实上,切糕里面成分复杂,很多又是新疆独有的干果,加上特殊的压制工艺,使其凝结了较多的一般性无差别劳动。

价格比消费者预期略贵实属正常,可是直接比预期贵10倍确实有些说不过去了。
第二个套路是故意多切或者缺斤少两。有的摊贩在下刀之前,会专门向消费者说明,切糕是特别注意形状的食品,切下来的就必须买,否则自己也无法卖出去了,因此要求消费者指定从哪里切哪里结束。

但消费者说是这么切,在摊贩下刀过程中故意多切一些,最后一称量一算账多出不少钱。
有的摊贩在称重工具上做手脚,将本来没有这么重的东西显示有这么重,造成事实上的“缺斤少两”。
第三个套路是“形成规模”。要宰客的摊贩一般没有单独摆摊的,而是三三两两,甚至更多在一起,形成规模优势。

一旦消费者对价格或者重量提出异议,或者在知道要被宰的情况下不买了,所有摊贩就会围过来,凶神恶煞的看着消费者,有的手中还亮着明晃晃的刀子。这让消费者顿时六神无主,赶紧结账走人。
游客敢怒不敢言
对于切糕宰客事件,很多去新疆旅游的游客经历过。本来想着带些特色美食回到家乡,结果被宰了不少钱,还生了一肚子气,有的还被吓得够呛。

但由于游客一般势单力薄,难以应对宰客摊贩的集团优势,前些年新疆的治安又不是很好,在“破财消灾”的思路下,很多游客敢怒不敢言,采取了息事宁人的做法。
有极少部分游客对此进行了投诉,但为了自保大部分也是匿名进行,而匿名的情况下本身就引不起执法部门的重视。

即使有人进行了实名投诉,但一方面这些摊贩流动性大,不易于抓到现形,另一方面很多执法者考虑到摊贩大多是少数民族人员,民风彪悍,因此宁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明码标价也没辙
但纸里究竟包不住火,更何况不法摊贩不满足于在新疆这么干,很多还扩展到全国其他地方,如不少网友就在国家图书馆前面被两个卖切糕的宰过。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和国家法制程度的完善,天价切糕事件还是引起了媒体的广泛报道,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重拳打击之下,切糕零售业逐渐正规,准入机制逐渐完善,不断取缔了无证经营行为,因此现在购买切糕,一般很难见到走街串巷的小摊贩,而是大多在专卖店或者其他正规商铺购买。
现在的标价也都是明明白白,统一按“每斤”进行标明,并注明根据某市物价局审核。

但在如此明码标价的情况下,依然很少有人前去购买,以致于切糕销售量每年都在减少,反过来又影响了切糕生产行业。
这也难怪,毕竟之前消费者被天价切糕伤的太重了,要想短时间内逆转局面,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天价切糕事件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情,它反映了在特产销售行业领域中诚信的极端重要性。

如果伤了消费者的心,即使之后进行了彻底整改,依然无法在短时间内赢回民众的信赖。
读者朋友们,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你认为还应采取哪些措施加强特产销售领域的诚信建设呢?
学习加分网,学习自己弱项学科给自己考试加分,添加 微信:wcxx1573 备注:学习加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xijiafen.com/5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