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上大学
文 | 一路迤逦
之十四:想家,是一种温暖的滋味
女儿应该是想家了。
和我们分别已经两个月又二十四天,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真的不短,还从来没有独自在外这么久过,有一点点想家的情绪反倒让我们感到了一丝温暖。
实在不记得当年求学在外的自己是不是也有离家的惆怅、想家的思绪,只是后来父亲曾经跟我提起,大学第一个学期写回的家信,让素来坚强的母亲大哭了一场。所以,我笃定,当年父母一定是想我的。
我想象不出自己有太多想家的理由,除了刚刚到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那一段短短的时间之外。高中我是有足够的住校体验的,将别离从一个星期拉长到三四个月不是太大的难题,因为异地都市、大学校园的新鲜感以及年龄增长所带来的更强的承受力都足以消化这些诱发思念的因子。
当然,思念的诱发,总是在不经意,总是只一瞬间,总是来得那么猝不及防。
一个雨夜的微凉或许就能放大这种思乡的惆怅。比如,福州的冬天,偶尔的艳阳下有夏的秾丽,但连绵的阴雨里更有秋的砭骨之寒。这种冷是山东女孩子所并不曾经历过的,是需要用时间来慢慢熟悉和适应的。当寒冷包裹了身体,顺着毛孔肆意地侵蚀,女儿想起了陪伴她走过高中三个寒冬的白色棉服。她说:“把白棉服寄给我吧。”我想,她想要的不仅仅是一件棉服,她思念的是家乡的温暖。
1989年,上大学的第一年冬天,我买了一双雪地靴,浅灰与深灰的配色,我觉得很好看。出乎意料的是,这一双棉鞋仅仅只撑了短短的三年,底儿居然就掉了。大四那年冬天,舍不得再买一双棉鞋的我靠单鞋撑过了寒冬。东北的冬日是室外的冰天雪地刺骨寒风,也是室内热气腾腾温暖似夏。我之所以能撑下来的主要原因只是宿舍与教学楼和食堂的距离恰到好处罢了,当然,还有那如期而至的寒假。
千里之外,环境的变化是诱发思念的主因,是新世界对旧习惯挑战碰撞之后的一丝怅惘。擦一把汗或裹一裹衣衫,吐槽两声也就过去了,几年之后,或许用不了几年那么久,就已经习惯,早已释然。唯有妈妈的味道、家的感觉是思念永恒的主题,最怕在那一个不称心的时刻悄然无声触及。
馋了,会想家。吃水饺的时候,女儿会想起奶奶的手艺,虽然是亘古不变的洋葱肉或者白菜肉,但也正因为其亘古不变所以才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味觉记忆,既有入口的香气四溢,更有祖孙之间相濡以沫的浓浓深情。皮蛋瘦肉粥妈妈做得不一定正宗,但那种精心熬制出的浓郁又怎么是饭店所能及?谁家还没有几样融进灵魂的美食!况且,一日三餐成为仪式,还需要有特定的桌椅、碗筷,更重要的是吃完适当地剩那么一点点在碗里可以完美地避过刷碗,那都是爸爸做的事。舒服、可心、有一种格格般的养尊处优,那是辅助味觉最佳的搭配。
不如意了,会想家。独自在外面对纷纷扰扰,怎么可能总是风和日丽?也许学习遇到了困难、阻力,一时间攻不克了,倒不是想摆烂,而只是想得到爸妈的一声安慰和鼓励。哪怕是唠叨呢,以前最烦最烦的絮絮叨叨这个时候也摇身一变成了关心,放眼望去,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真正在乎自己?也许同学之间磕磕碰碰了,或许是不经意之失,或许是长期形成的龃龉,怎么才能化干戈为玉帛,怎么才能释然放下一笑了之,这些挠头的问题袭来的时候,忽然发现远不比在家时不顺心了可以跟爸妈吼几声,然后关上房门找同学吐槽去,却不用担心爸妈就此离自己远去。即便撂两天脸子,最后主动示好的还是他们,只有父母才最宽容自己。再也许,是感情的问题?长大了,总会遇到这样的事,这样的事需要有个倾诉的对象时终于也可以旁敲侧击地跟父母提一提……
想家,是想那个温暖的壳了,想起它曾为自己遮风挡雨,想起它的好,在它的庇护之下自己还可以做个孩子。可成长正是要让自己掀去这层保护壳,去直面未来人生的风风雨雨。所以,想家只能是夜里偶尔的一滴泪,是听到别的同学因为某种原因提前放假回家时羡慕的神情,是微信里一声撒娇“想吃牛排了”“车厘子是不是挺贵”,是视频时绽开的笑颜滔滔不绝的话语,是回家的期盼和“机票好贵啊”的担心,还是爸妈的些许挂念和浓浓宽慰……
想家,更是父母欲说还休的挣扎。担心孩子想家,又焦虑孩子不想家,养了十八年的娃娃一转眼海角天涯,说什么他也该记挂着自己的家啊。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想家了,眼前是家人想念自己的样子。孩子,你想家的时候会否想起,家里还有日渐白发的同样想你的她和他。
壹点号一路迤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学习加分网,学习自己弱项学科给自己考试加分,添加 微信:wcxx1573 备注:学习加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xijiafen.com/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