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动地窦娥冤,感天动地窦娥冤原文拼音

#头条创作挑战赛#

感天动地窦娥冤,感天动地窦娥冤原文拼音

赵鑫|剧本系三:元杂剧1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以前只是作为戏剧史常识了解,读了文本才知道“风月救风尘”的意思:

以风月之事救助风尘女子。

不知道关汉卿是因为有特别中意的女演员量身定做,还是对女性有特别的同情和欣赏,或者是观众爱看大女主的戏,抑或本来就想这么写,像《窦娥冤》一样,该剧对于赵盼儿也是极尽铺陈之能事,不过别《窦》剧平衡些。

先说个旁的,就是通过此剧,如果不是为了戏剧化的需要而当时社会并非如此且观众都知道的话,元朝那时候的社会风气还是很大胆开放的。与刻板印象中风尘女子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只是处在被欺压被蹂躏的位置不同,剧中的弟子宋引章从良也没有那么难,赵盼儿又拥有完全的人身自由且机智英勇,官府也没有表现出对她们的歧视,不知是否和蒙古族的习俗有关。

言归正传。

在《窦娥冤》中体现更为突出的每个人几乎每次都要把自己和自己的事介绍一遍类似,但该剧还缩减了很多,可以承受。大概以前的戏曲都是这样吧,是不是为了照顾中途来看戏的人,如果以前是在勾栏瓦舍、乡间的戏台演出,观众的流动性比较大吧。也许还因为没有字幕,想让观众完完全全明白戏的意思吧。

每个人一出场的定场诗,就完全给这个人定性了,善恶中坚,完全分明,也不会改变,这和现在的戏剧观相差甚远,就像发展起来的脸谱一样,非常符号化的把人清晰的造型。

所以,剧的重点并不在于以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的性格,而是在于在剧作家直接让观众直到每个人是什么性质的前提下,引导观众关注演员在敷衍中的表演,包括唱念坐打和手眼身法步等。

这样做,好的地方在于:观众没有理解人物和剧情的负担,安安心心的欣赏演员的表演就好了;不好的地方在于:失去了很重要的参与感带来的观剧乐趣,而且主题先行很容易概念化。

周舍虽然一上来就自报家门自己是个不怎么样的人,可是前面根本就没有体现。他和宋引章完全是你情我愿的自由恋爱,而且已经同居多年,终于就要修成正果,是大快人心的事,前面安秀实托赵盼儿保亲就有棒打鸳鸯、横刀夺爱之嫌,是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

而怎么就结婚之后周舍就开始虐待宋引章了,这是什么心里呢?心理疾病吗?如果前面要不说俩人同居很久也就罢了,刚认识一时新鲜心血来潮之后反悔是可以理解的,而这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了,还起这样的突变,是在是不合逻辑,有为了凑戏使劲硬弩的感觉。

赵盼儿再次出场的主要目的是救回宋引章,关键点是让周舍写休书休掉宋引章,手段是色诱周舍令其娶自己就自然修掉宋了,脱身的方法是婚礼所需借由自己准备,道义支撑是谎称安秀实之前已经娶了宋引章而自己是保人,最后一哆嗦还要官老爷没有像《窦》似的被对方收买且没有袒官舍民的倾向。这要内外部的因素都凑齐才能成立,在实际生活中很难的,突然想到了《延禧攻略》里引天上的雷劈了仇人的雷人桥段,当然没那么严重,喜剧嘛。

全剧最扎眼的,要算赵盼儿的解恨的话了,虽然也是大段大段的,但没《窦》那么夸张,可以承受。难写的是那股子泼辣劲儿,那么有血性,那么有生活的气息,还要熟悉她们的行话,还要熟悉坊间日常用语,还不能只是有力,还得风趣,还得俏皮,还得让观众听了又解气又笑了。我想,赵盼儿的语言,是本剧最成功之处。其中带颜色的部分,不禁让我想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奶妈那些荤段子,看来当时两国观众的需求也差不太多。

其实,除了赵盼儿之外,其他形象相对干瘪,关汉卿是习惯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唯一的主角身上吗?

但就戏本身而言,我认为《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比《感天动地窦娥冤》要好。

学习加分网,学习自己弱项学科给自己考试加分,添加 微信:wcxx1573  备注:学习加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xijiafen.com/667.html